易经的源头是什么 易经溯源简述
《易经》是远古传承流布演变至今的中华文明成果,经考证溯其根源,为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河图与洛书。后由上古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创作八卦,称为“先天八卦”,再由周文王姬昌在伏羲氏的基础上创作“后天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附以卦辞和爻辞,称为《周易》。
现代易学者所称《易经》,主要包括《周易》和《易传》两个部分,简称“经传合一”。《易传》为圣人孔子晚年所作,全书由七个部分十篇组成,后世简称为“十翼”。
《易传》是儒学的重要经典,是对《周易》的注释解说,孔子历经艰辛撰写此书主要是为引导后世、传承文明、弘扬绝学。
河图洛书是《周易》的基础,后世称河图洛书为上天垂象,其由来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谜,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相传易学最早有三部书,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其主要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至今,只有《周易》流传下来,《连山》和《归藏》早已失传,不知所踪。易学中有俗语说“夏有连山,殷有归藏”,意思是夏朝的《易》是《连山易》,商朝的《易》是《归藏易》。
《易》的名称,来源于巫觋的“觋”。两者的上古音都是锡部韵,声纽都是喉音,可视作双声叠韵。
远古时研究自然的知识系统分为二类:
一类是“数术”,是研究天地万物的;另一类是“方技”,是研究人类身体的,即后来的中医学。二者合起来,就叫做“方术”。
在“数术”中又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通过天文历算来选择时日的“日者”之术,另一类是,第三类是占梦、相面、堪舆之术。
《易经》就属于“数术”中的第二类,是部“卜筮”用的书。
卜,是用动物的骨头来占卜。西北地区是用牛羊或鹿的肩胛骨,东南地区是用龟的背甲或腹甲。
筮,是用蓍草或竹木小棍等植物材料来占筮。
商人是游牧民族,所以商人好占卜;周人是农耕民族。所以周人好占蓍。
“卜筮”,即向上帝卜问吉凶,就像是西方人向上帝祷告。但东方的古人是把上帝的回答用数字来表示,并用数字来表示阴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最早的易卦就是写成“数字卦”。
卜筮的结果,一到十都会出现。但古人在写卦的时候,通常只写一、五、六、七、八、九、十,很少用到二,基本不见用三、四来写卦。张振琅先生解释,这是因为古人在竹简上是竖着书写,一是一橫,二是两橫,三是三橫,四是四横,五是一个X。当二、三、四重叠在一起的时候,很容易造成上下混淆。所以古人只能尽量避免用二、三、四来写卦,而是得到了二、四,就用六来代替;得到了三,就用一来代替。所以在商代卜辞中,一和六出现的概率比其他的数字都要多得多,后来“一”又改用了九。
在这样归并之后,用的最多的是六、七、八、九,这四个数字。
六和八为阴,七和九为阳。而由于六和九这两个数字在归并后用得最多,于是就称之为老阴、老阳,老就是多、就是大的意思。而七、八,则称少阳、少阴。
传说在《周易》之前,夏有《连山易》、商有《归藏易》。李学勤先生说,三易的差別在于《连山》、《归藏》用七、八,而《周易》用九、六。所以《周易》也叫九六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