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杂卦传详解 杂卦传的含义
杂卦传系《易传》十翼之一,作者是孔子和他的门生,杂卦传以极为精炼的言语综合概括了易经六十四卦卦意,凡易经初学者,应熟读杂卦传原文,揣摩其中含义。
因此文所讲的卦序并非按照易经原文来叙说,卦序排列杂而无章(并非说内容杂乱,而是排列方式),因此被称之为“杂卦传”。
《周易正义》韩康伯曰:“《杂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
《杂卦传》是利用《周易》六十四卦“错综”即“非覆即变”的原则,将卦义同类的或相异的的两卦作为一组,通过对举使其义凸显。
杂卦者,杂乱文王之序卦也。孔子将序卦一连者,特借其一端之理以序之,其寔恐后学颠倒文王所序之卦也。一端之理在所缓也,又恐后学以序卦为定理,不知其中有错有综,有此二体,故杂乱其卦。前者居于后,后者居于前,止将二体两卦有错有综者下释其意,故干刚坤柔,比乐师忧是也。使非有此杂卦,象必失其传矣。
在现代社会中,《杂卦传》可以为个人成长提供有益的启示。例如,《杂卦传》中强调了乾卦和坤卦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补充的关系,这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要保持刚毅与柔顺的平衡,以实现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此外,《杂卦传》中还强调了其他意义相对或相关的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补充,如震卦和巽卦、艮卦和兑卦等。这些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情感、欲望等方面的复杂性和相互影响,为个人成长提供有益的指导。
《杂卦》通篇为韵文,共用了十九个韵,因而显得音节和谐。除篇末的八个卦之外,《杂卦》其余五十六卦的排列顺序都很有规律,它们皆“二二相耦”,每两个卦成一组;每组两个卦的关系又是相综相错或非复即变。如开篇它就说:“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这里的六个卦,乾卦和坤卦是一组,比卦和师卦是一组,临卦和观卦是一组,这就是“二二相耦”。
《杂卦》中卦象的排列,却没有这种联系。如《杂卦》初始的六卦,各卦组间的两卦,有着反对关系,一刚一柔,一乐一忧,一与一求。但乾坤组与比师组、临观组之间,却互不相关。此说明《杂卦》所追求的是卦组内的逻辑结构,而不是卦组之间先后的续承关系。
《杂卦》对“二二相耦”卦组意义的解说,采取了“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韩康伯注)的方法。所谓“以同相类”,就是将卦义相同或相近的两卦作为一组,通过对举使其义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