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算卦原来这么费劲
古人算卦原来这么费劲
常鹤鸣/文
再谈谈有关象数理占的“数”这个概念。
关于《周易》的数问题较多,依据图书学派的这种说法,数就是创制《易经》的基础,数的关系就是宇宙的基本秩序,于是从河图洛书上做了种种推导,尤其是系辞里讲“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见,河图洛书是制易取法的对象。那么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数”在筮法上的使用,先声明一下,后面的内容估计稍微有一点点复杂,也加上比较拗口,或者说听起来比较费劲,你可以放松一点。
《系辞》说“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可见,数在《周易》里的运用主要是筮法,蓍法就是演算这个卦的方法。我们根据《系辞传》的内容和朱熹的《筮仪》来介绍一下,演算就称作是揲筮,用的工具就是蓍草的茎秆,据说蓍草是一种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每年生一根茎,就一根,百年之后百茎丛生,才可用为算策,也就是蓍草到算策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你到底可不可用,得经过百年蓍草有了灵性之后才行,没有灵性就相当于没有用。一共是用50根,所谓“大衍之数五十”,《系辞》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取其整数五十。
其实表面上看是五十,其实真的它只是用到四十九,有一根是放在一边不用的,这一根就象征着太极,这就是其用四十有九的概念。把四十九跟蓍草也左右两手随便一分,分别握于左右手上,一定记住是随便的,随机的,不要刻意,这样就象征两仪,左手为天,右手为地,或者说左手为大,右手为小。所谓的“男左女右”也是,比如我们一照相经常要男的站在左边,女的站在右边,这样照的才是“合古法”,或者叫“合理法”,别站错了。
左右两边分的蓍草就叫做“分而为二以象两”,这是《系辞》里的话。那么从右手中抽出一根加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将右手其余的放下,这样分出三部分象征三才即天地人,正所谓“挂一以象三”。
然后再把左手的算策(也就是手中的蓍草)四个四个的数,象征四季,即所谓“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将数剩下的余数加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比方说剩下四,就加四根就行的,然后仍以四为单位,数右手放下的一半,将余数加在中指与食指之间,以下是计算余数了。四十九根减去一根余四十八根,可以被四整除,两手数完之后,左手余一,右手必然余三;左手余二,右手必然余二;左手余三的话,右手必然余一;左手余四,右手还是余四。这样余数之和不是四就一定是八,加上小指的一根就是五或者九。
把两手的余数合到一起,一只手的余数象征闰月,两只手的余数象征再闰这就是“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以上的过程就称为一易,一易要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步,这叫做“四营”,所谓“四营而成易”,也就是这样完成了一易,一易也叫一变。那么三变才能算出一爻,一卦六个爻,十八变才能完成一卦,所以古人算卦比较费劲,这还没完呢,两手余数之和不是五,也就是九了,余数叫过揲之数,余数之外的数叫本数。第二易开始时,不再使用过揲之数,用这个本数再来一次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十或四十四根算策,随意分握于左右手,再从右手抽出一根加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然后分别以四为单位的数左右手的算策,留下余数。这次左右手余下的算策再加上小指的一根合起来不是八就是四,这是第二易,或称为第二变。
再把过揲之数放在一边,用余下的本数以同样的方法再数一次,这叫做第三易。那么,第三易余下的仍是四或者八,三易完成可确定为初爻,简单的方法是看三个得到的余数,在余数中九或八算多数,四或五算少数,如果三个余数中有两多一少成少阳,或成单,就是不变的阳爻,记成一个“、”或阳爻。如果是两少一多,称为少阴,就是不变的阴爻记成两个点或者阴爻。如果三个多数称为老阴,或称交,就是变动的阴爻记成一个叉(X)。如果三个都是少数称为老阳,也就是变动的阳爻,继承圈,老阴或老阳如果直接用阴阳符号来记录,要记住它的变爻,所以尽量还是用叉或者圈比较好。
以上四种情况中老阴称做六,少阴称做八,老阳称做做九,少阳称做七。三易之后即可确定初爻的阴阳老少,注意,爻是从下向上排列的,不要写反,初学者特别容易犯错误。
完全按相同的方法再把三易重复五次就可找到其他五爻的阴阳老少,把六爻全部定下来,这样就能完成一卦的演算。
这也太累了,你想这人在这等你半天了,一小时过去了还没说一句话,为什么?还在演算中。所以这就是古人算卦的一个弊端,太耽误时间了,现在时间都很紧,还是用简算的方法比较好,所以后人就发明了金钱卦,甚至梅花易数、大六壬、太乙神数都在后面。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居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可以联系大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