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常氏的历史和发展_常姓的祖先是谁?
时间:2021-11-08 21:26:51 来源:易德居 关键词:常
一、姓氏源流
中华——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
5、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常姓:
① 裕固族常曼氏、柯尔克孜族额齐克氏、土族常鲜氏,汉姓为常。
② 水、蒙、满、回等族均有常姓。回族中的常姓,据《回回姓氏考》载:“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另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怀远永平岗,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姓回族也称是常遇春后裔。现在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常氏多为常遇春后裔和本族。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山东和江苏。
得姓始祖:康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因其封地为康邑,故人称康叔封,亦称康叔。周初,商纣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后被镇压,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并建立卫国(今沿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后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时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于卫国分封出来的一个采邑——常(今山东省滕县东南)。秦统一天下,卫国被灭,其后有人以邑为氏,称为常姓,尊康叔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此种发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据载,战国时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与此同时,常姓在起源地山东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汉末三国之际,“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常氏多显者。”时有名人常播、常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甘肃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时,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常林,封高阳乡侯,官拜光禄大夫,其后人多入朝为官,家族荣耀显贵,在河内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孙常珍,携家眷徙凉州(今属甘肃省),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和陕西新丰(今临潼东北)两地。新丰常姓职仕朝廷者多人,甚为显赫。时有新丰人常衮徙居闽(今福建省)地,后人遂在闽、粤一带繁衍,故闽、粤常姓多以新丰为宗,以常衮为开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讳,恒姓被迫改为常姓,这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迁徙足迹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广东一带,后入云南、贵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迁周边省份之人烟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台,定居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常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八。
三、历史名人
常 惠,西汉太原人,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官至右将军。常惠之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显赫。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曾特别为他列传。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 大贡献。
常 璩:东晋时史学家,曾在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所著《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
常 播: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人,汉末三国时名士,以孝著称。常骞:汉末三国时江原人,学识渊博,为人清尚,名噪一时。
常 林,三国时魏国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官至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其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入朝为官。
常 璩:蜀郡江原人,东晋史学家。曾任成汉散骑常侍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著有《华阳国志》、《汉之书》等。
常 善:北周高阳(今属河北省)人,累有战功,封永阳郡公,历任刺史,政绩卓然。
常 景: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封濮阳县子,官终仪同三司。有才思,雅好文章,曾撰门下诏书凡四十卷,著述凡数百篇。
常 爽:字仕明,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不受礼命,后为宣威将军,徙避凉州。少已深研五经百家,曾授门徒七百余人。著有《六经略注》等。
常 何: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是隋末唐初的一个重要人物。唐代贞观时任中郎将,曾将贤臣马周推荐于太宗。
常 建: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中进士第。大雨中,为盱眙尉。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于一尉,士论悲之。作品多五言,题材多山林、寺观。后人辑其作为《常建集》。
常 粲、唐代画家。与常重胤父子二人均为长安人,道释人物为二人擅长所在,善为上古衣冠。咸通中路岩镇蜀,颇加礼遇。有《孔子问礼》、《山阳七贤》等图,并立释迦、女娲、伏羲、神农、燧人等像传于世。
常 伦:字明卿(1492-1525),号楼居子,其先曲沃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评事。作品有《常评事集》、《写情集》等。
常得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记室。及王薨,过故宫,为五言诗,辞理悲壮,甚为时人所重。复为《兄弟论》,义理可称。
常重胤:唐僖宗朝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画人物、故实画。重胤师范其父,亦善写貌,其人物画尤得其父传神之法。唐末政治失轨,乱事四起,常重胤亦避难入蜀。当僖宗皇帝幸蜀,回銮之日,蜀民奏请重胤留写御容于成都大圣慈寺。内外官属,咸谓其为南朝道释人物画之圣手张僧繇之后身。常重胤亦尝写文武臣僚真像于壁,毫发不失,极得神采。又于宝历寺画请塔天王像,亦极为佳妙。贯休赞之曰:“贫道观画多矣,如吾子所画,前无来人,后无继者。”益州名画录列为妙品。唐张彦远于宣宗朝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于论画六法一篇中,申论谢赫人物画之六法论,并标示人物画须神气与形似并重,形似为表现神气之要素,须形神兼顾方能逼肖。其论说对唐代人物画之影响颇钜。常重胤之人物画,今虽不存,仅见于著录,然由著录之记载,亦可想见其画形似、神采兼备之貌。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明代名将。臂长善射,勇力绝人。元末从刘聚起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朱元璋,历官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攻宁国,中流矢,裹创再战。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二十三年大败陈友谅于康郎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次年进平章政事,率军包围武昌,逼降陈理。从攻张士诚,以奇兵出其后。论功封鄂国公。吴元年(1367年)与徐达兴师北伐,为副将,兼太子少保。相继取山东、河南、河北诸郡县。洪武元年(1368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转攻太原。二年与李文忠率师北征,攻克开平。师还病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每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常大淳:湖南衡阳人,清代道光进士。曾与徐继畲一同筹办防务,阻止英军进犯浙江海口,任浙江巡抚时,整顿盐务,奏免折漕、拨款赈灾。后太平军攻陷武昌时,投井自尽。
常志美: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其教义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因其在伊斯兰教传播中所作的贡献。
常连安:相声演员。原名常安(1899-1966),北京人,满族。常连安说相声活路较宽,捧逗皆能,尤其擅长说单口相声和唱太平歌词。他与二蘑菇合说的相声及他唱的太平歌词,曾长时间在北京的电台播放,家喻户晓。他和长子常宝堃、次子常宝霖、三子常宝霆、四子常宝华、五子常宝庆、六子常宝丰及其孙常贵田(常宝堃之子)等都说相声,代有传人,人称“常氏相声世家”。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常连安任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继续致力于相声的创作和表演。
常香玉:豫剧女演员,工青衣、花旦。原名张妙玲,河南省巩县人。她在艺术上勤奋好学,勇于革新,曾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以丰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她的演唱热情奔放,有刚有柔,挥洒自如;做功刚健清新,优美大方。代表剧目有《拷红》、《白蛇传》、《花木兰》、《战洪州》、《大祭桩》和现代戏《人欢马叫》、《红灯记》等,戏路宽广。曾出席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同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56年,河南豫剧院成立,任院长。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
常仁贵:作家,鄱阳县人,擅长写有关地域风情的文章,<<饶河风>>的作者之一.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江原郡: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一带。后周时,江原郡废。同时废江原、晋乐而新置多融县。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涉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省武威)。
2、堂号
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
金吉堂:源自常志美(约1610-1670),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师。一说生于1600年前后,卒于康熙(1662-1722)初年。字蕴华,经名穆罕穆德·伊本·哈基木,教内尊为常仙学、常巴巴(波斯语,德高望重之意)。回族。据传原籍中亚,随长辈来华经商,寄籍山东济宁。7岁入私塾,11岁开始学阿拉伯 语、波斯语及伊斯兰教经典等。及长,偕表兄李延龄前往南京,投胡登洲三传弟子张少山门下,受教数年。学成之后,受聘于济宁顺河清真东大寺,设帐讲学。因在宗教礼仪上反对连班礼拜,遭到部分穆斯林的反对,最后被迫辞职。后又集资兴建一座规模更大的清真西大寺,与李延龄同堂讲学,生徒日众,听经者有时多达数百人。他毕生从事经堂讲学,当时有名的伊斯兰教学者伍遵契、舍起灵、舍蕴善、马伯良、冯通宇、米敬公等人,皆出其门下。他编著的波斯语法《亥瓦依·敏哈吉》,先后流传中亚各地。
此外,常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积善堂”、“受宜堂”、“学古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常姓名人多将帅公卿。如汉代右将军常惠,三国司农卿常林,北朝名将常安成、常景、常爽,唐代进士常衮,宋代御史常同、将军常思德、尚书常懋,明代开国功臣常遇春、常升,清代巡抚常安、总督常明、常青等。
2、中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系出常姓。据传,黄帝时有天文学家常仪,善于观测星相和占卜月亮的晦、朔、弦,后嫁与帝喾为妃。古代“仪”、“娥”同声通用,嫦娥则为常仪的化身。
3、常姓字行辈份排序井然,读之意远。据民国抄本《常氏族谱》,江苏如皋常姓一支字行为:“敦愈怡乔吉,征善禄绶祥,谊修忠伦。”
====================================================================
【常姓宗祠通用对联】
〖常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年化治;
一郡清风。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常姓历史名人常应物的事迹。下联典指北周永阳郡公常善,累有战功,历任刺史,颇有政绩。
节齐苏武;
名擅儒林。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太原人常惠,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余年。昭帝时官光禄大夫,本始年间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打击匈奴,回朝后封长罗侯。后代苏武任典属国,甘露年间官右将军。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温县人常爽,字仕明,少小聪敏,研读遍及五经、百家。太武帝西征时,他任宣威将军。曾在家乡温水旁置学馆,授徒达七百余人,执教严厉有方,当时人称儒林先生。著有《六经略注》。
平原世泽;
贤臣家声。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黄帝时的贤臣常先。
-
〖常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唐·常建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常建《破山寺后禅院》诗句联。唐代诗人常建(708—?),长安(今属陕西)人。开元进士,与王昌龄榜曾任盱眙尉。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塞诗。有《常建集》。
-
〖常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御封濮阳县子;
雅号儒林先生。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车骑将军秘书监常景,字永昌,凉州人。有才思,雅好文章。受敕撰门下诏书凡四十卷。普泰初,除车骑将军秘书监,封濮阳县子。官终仪同三司。著述凡数篇。下联典指后魏宣威将军常爽,字仕明,徙居凉州。少聪敏,五经百家,多所研综。太武西征,拜审理威将军。尝教授门徙七百余人,严厉有方。时人号为儒林先生。著有《六经略注》。
-
〖常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安民不为妻损节; 更多:kukulv.com
开平独佐主兴邦。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临邛人常安民,字希古,熙宁年间进士,任成都教授,任职期满后就住在京城里。妻子孙氏,是宰相蔡确妻子的妹妹,但他与蔡确从不来往。后官至御史,绍圣初年,被哲宗召见时,他指出权相章敦、蔡京的过错,因此被流放二十年。下联典指明初名将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善射而有勇力。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为前锋渡江攻取采石,屡次出奇兵击败元军。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北上灭元,都用他做副将军,与大将徐达共同领兵,军中号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右丞相,封鄂国公。洪武初年,与李文忠北上攻克开平,还师时病死,追封为开平王。
华阳国志德名远;
开平武王恩威长。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史学家常璩,字道将,江原(今四川省崇庆)人。曾在成汉任散骑常侍等职,著有《华阳国志》等,为我国西南地区古史重要典籍。下联典指明初名将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怀远(今属安徽省)人。元末参加朱元璋军,为前锋渡江取采石。元璋攻灭张士诚,北上灭元,都用他做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共同领兵。他自谓能以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号称“常十万”。洪武二年(1369年),与李文忠攻克开平(治今内蒙古正旌旗东闪电河北岸)。还师时暴病身死。谥忠武,追封开平王。
一生常继开平志;
千里声传任侠名。
——田汉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诗人、剧作家、戏剧活动家田汉(1898-1968),撰赠当代著名文艺家常任侠联。
-
〖常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开国将军,平定天下;
创兴学校,领袖闽中。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名将常遇春。下联典指唐代门下侍郎常兖,以清俭自贤。后贬潮州刺史。建中初为福建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兖为设乡校教导之。
====================================================================
附录:【常姓典故、趣事】
〖大战九华山〗
在九华山下的五溪桥附近,有一胜境,名曰六泉口,传为明代开国大将常遇春安营扎寨之所。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原来当过土匪,在和阳地方后归顺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传,常遇春 率训队进驻九华山时,适逢天旱无雨,士兵饮水困难。于是,他亲自带领将士在九华山下寻水,忽然在五溪桥南边挖出了六股泉水,解决了部队饮水的困难。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为常遇春所发现,无从查考。但是常遇春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却是千真万确的。后人有诗可证:
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呜。
何年留古砦,犹复说开平。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九江)。
这次战役不仅恢复了皖南军事要地太平县,也使汉军龟缩于武汉不敢再犯。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常遇春当年设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华山的大古岭、凤凰岭一带,并在百丈潭前留有诗文:
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
结庐亲冢侧,只为报劬劳。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岁,就病死于柳河川。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抗日战争中庙宇为日军焚毁,但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的旧俗。
-
〖杰出的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
常志美是中国清朝(1644-1911)杰出的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字蕴华。原籍中亚地区的撒马尔罕,9岁时跟随叔父奉命到北京朝贡,此后留居在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省。后又迁移到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济宁地区,在那里和当地姓常的家族联合成宗族,所以取汉姓为常。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的祖先本来就居住在中国内地的江南地区,后来才迁移到山东省。
常志美曾在清朝康熙皇帝(1662-1722)年间出任过伊斯兰教的大经师。他精通波斯文,潜心研究宗教哲学。他最大的贡献在于,除了阿拉伯文经籍的著述外,还非常重视讲授波斯文经典教义。后来由他开创的学派发展成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特别在华北地区,穆斯林们把他称为“常巴巴”,以表示对他的尊崇。主要著作是波斯文的文法书《亥瓦伊·米那哈基》,成为经堂教育学员的必读教材。
【中国人民解放军常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常乾坤中将
常乾坤(1904-1973),山西省垣曲县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考入广州航空学校,同年赴苏联入红军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任苏联红军独立航空队准校领航员。1933年入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1938年回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迪化(今乌鲁木齐)新兵营航空理论教员,八路军航空工程学校教务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大队长,延安军事学院大队长,军委俄文学校编辑处处长,军委总参谋部高级参谋。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军委航空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副院长、空军工程学院院长和政治委员、空军军事科研部部长。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5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9岁。
常勇少将
常勇(1915-——),山东省荣成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3路8大队任战士、文书,八路军山东游击第5支队61团1营2连政治委员,第65团1营政治委员,1939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5旅兵工厂政治委员,1940年任胶东军区政治部组织科干事,第5旅司令部政治教导员,第13团3营副政治教导员、政治教导员。1941年在战斗中负伤,后任5旅政治部直工科副科长,第5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43年任胶东军区13团政治处副主任,胶东军区直属队总支书记。1944年任东海军分区后勤部政治委员,东海军分区独立团政治处副主任。1945年任胶东军区警备4旅7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警备第4旅7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5师政治部副主任,第26师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第27军79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潍县、济南、淮海、渡江、淞沪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79师副政治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第军27军79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第二和第五次战役。回国后,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79师政治委员。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任商丘步兵学校政治委员,随同陈士榘到西北地区勘察地形,选核试验靶场位置。1958年以商丘步兵学校一部分为基础,组建核试验基地,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核试验部队政治委员,原子弹基地勘探大队政治委员,导弹卫星基地勘探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罗布泊核试验基地政委,参与领导核试验基地建设工作。1964年任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1967年初聂荣臻向中央呈送报告,提出了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建议,并于8月成立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处。11月国防科委批准了由钱学森、常勇领导下的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处提出的研究院编制方案,确定了研究院的任务以及各组成单位
的方向、任务、分工等。1970年任国防部五院政治委员,参与卫星研制的组织领导工作。1978年任国防科委政治部副主任、1980年任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常玉清少将
常玉清(1905-1991),河南省商城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商城县游击队分队长,红9军第80团连长兼政治指导员,红四方面军第25军75师223团营政治委员,第73师230团政治委员,红15军团第7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长征中率部连续攻克河风桥、高家棚、草庙集、豆腐甸,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副团长,第344旅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第3师8旅副旅长,苏北民兵指挥部总指挥,盐阜军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副司令员,华中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苏北军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苏军区第二副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1965年因病离职休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10月28日因病在镇江市逝世,享年86岁。
常仲连少将
常仲连(1914-——),原名常光金,河南省孟县人。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征时任红1军团1师1团班长,在一次战斗中曾抓获一敌团长。西安事变后,任红1军团随营学校第2分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区队长、副指导员。百团大战时任冀中军区南进支队16团2营营长。1942年任冀鲁豫军区南进支队21团团长,率部拔除日军号称“非炮莫攻”的清丰县楼集据点。他担任濮、滑、东、长地委副书记时,率部没费一枪一弹,解除了500多人的反动武装。1943年任冀中军区南进支队16团团长,在滑县原庄攻坚战中,夜间率部登上寨墙,因敌我犬牙交错,他只身闯入敌阵,冒充敌军官,指挥敌军就范,致使身负重伤。1944年随部去延安,任教1旅2团团长,并入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保卫济孟沿岸桥头堡战斗,率部参与收复沁阳、孟县县城。1947年任华北军区8纵24旅副旅长。1948年他率部在同蒲铁路附近与敌遭遇,他当机立断命令部队抢占要点,先敌开火,与23旅合围歼敌13000人。太原战役后,任第十八兵团补训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眉山军分区司令员。1952年任空军13师师长,1956年任防空军3师师长。1958年任沈阳军区空军高炮指挥部司令员,首创高射炮机动作战法,在汕头地区指挥部队先后击落敌机9架,击伤38架。1961年参与指挥高炮部队首次击落台湾国民党空军P2V─7型低空电子侦察机一架。后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人保组长,1970年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常树人少将
常树人(1915-1984),山东省泰安县人。1924年考入县立小学,1929年考入县立师范讲习所,1930年考入省立泰安第3中学,1932年考入济南高中。1933年因经济拮据,改考济南无线电训练班,结业后在齐河县河务局任录士。1934年任潍县烟酒税局会计主任、文牍主任。1935年被撤职后回济南高中继续读书。1937年因组织学生运动,被警方拘禁,保释回家。1938年携枪参加徂徕山起义,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4支队3中队战士、1团后勤处供给员,八路军山东纵队供给部粮秣科长,1942年任鲁中军区后勤处副处长,1945年任鲁中军区供给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3纵供给部部长,1946年任辽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东线战勤司令部参谋长、后勤部二分部部长,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后勤部部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后勤部部长,1951年任海军后勤部副部长,1956年入于海军军事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后任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后勤部参谋长。1962年任海军后勤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4年8月29日因病逝世,终年69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常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常裕中将
常裕(1928-——),江苏省靖江县人。1942年参加新四军,1943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政治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南军区无锡总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参加了淮海、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防空司令部协理员,空军组织部科长,空军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兰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中华——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
5、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常姓:
① 裕固族常曼氏、柯尔克孜族额齐克氏、土族常鲜氏,汉姓为常。
② 水、蒙、满、回等族均有常姓。回族中的常姓,据《回回姓氏考》载:“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另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怀远永平岗,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姓回族也称是常遇春后裔。现在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常氏多为常遇春后裔和本族。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山东和江苏。
得姓始祖:康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因其封地为康邑,故人称康叔封,亦称康叔。周初,商纣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后被镇压,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并建立卫国(今沿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后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时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于卫国分封出来的一个采邑——常(今山东省滕县东南)。秦统一天下,卫国被灭,其后有人以邑为氏,称为常姓,尊康叔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此种发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据载,战国时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与此同时,常姓在起源地山东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汉末三国之际,“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常氏多显者。”时有名人常播、常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甘肃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时,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常林,封高阳乡侯,官拜光禄大夫,其后人多入朝为官,家族荣耀显贵,在河内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孙常珍,携家眷徙凉州(今属甘肃省),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和陕西新丰(今临潼东北)两地。新丰常姓职仕朝廷者多人,甚为显赫。时有新丰人常衮徙居闽(今福建省)地,后人遂在闽、粤一带繁衍,故闽、粤常姓多以新丰为宗,以常衮为开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讳,恒姓被迫改为常姓,这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迁徙足迹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广东一带,后入云南、贵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迁周边省份之人烟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台,定居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常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八。
三、历史名人
常 惠,西汉太原人,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官至右将军。常惠之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显赫。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曾特别为他列传。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 大贡献。
常 璩:东晋时史学家,曾在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所著《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
常 播: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人,汉末三国时名士,以孝著称。常骞:汉末三国时江原人,学识渊博,为人清尚,名噪一时。
常 林,三国时魏国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官至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其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入朝为官。
常 璩:蜀郡江原人,东晋史学家。曾任成汉散骑常侍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著有《华阳国志》、《汉之书》等。
常 善:北周高阳(今属河北省)人,累有战功,封永阳郡公,历任刺史,政绩卓然。
常 景: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封濮阳县子,官终仪同三司。有才思,雅好文章,曾撰门下诏书凡四十卷,著述凡数百篇。
常 爽:字仕明,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不受礼命,后为宣威将军,徙避凉州。少已深研五经百家,曾授门徒七百余人。著有《六经略注》等。
常 何: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是隋末唐初的一个重要人物。唐代贞观时任中郎将,曾将贤臣马周推荐于太宗。
常 建: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中进士第。大雨中,为盱眙尉。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于一尉,士论悲之。作品多五言,题材多山林、寺观。后人辑其作为《常建集》。
常 粲、唐代画家。与常重胤父子二人均为长安人,道释人物为二人擅长所在,善为上古衣冠。咸通中路岩镇蜀,颇加礼遇。有《孔子问礼》、《山阳七贤》等图,并立释迦、女娲、伏羲、神农、燧人等像传于世。
常 伦:字明卿(1492-1525),号楼居子,其先曲沃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评事。作品有《常评事集》、《写情集》等。
常得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记室。及王薨,过故宫,为五言诗,辞理悲壮,甚为时人所重。复为《兄弟论》,义理可称。
常重胤:唐僖宗朝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画人物、故实画。重胤师范其父,亦善写貌,其人物画尤得其父传神之法。唐末政治失轨,乱事四起,常重胤亦避难入蜀。当僖宗皇帝幸蜀,回銮之日,蜀民奏请重胤留写御容于成都大圣慈寺。内外官属,咸谓其为南朝道释人物画之圣手张僧繇之后身。常重胤亦尝写文武臣僚真像于壁,毫发不失,极得神采。又于宝历寺画请塔天王像,亦极为佳妙。贯休赞之曰:“贫道观画多矣,如吾子所画,前无来人,后无继者。”益州名画录列为妙品。唐张彦远于宣宗朝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于论画六法一篇中,申论谢赫人物画之六法论,并标示人物画须神气与形似并重,形似为表现神气之要素,须形神兼顾方能逼肖。其论说对唐代人物画之影响颇钜。常重胤之人物画,今虽不存,仅见于著录,然由著录之记载,亦可想见其画形似、神采兼备之貌。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明代名将。臂长善射,勇力绝人。元末从刘聚起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朱元璋,历官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攻宁国,中流矢,裹创再战。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二十三年大败陈友谅于康郎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次年进平章政事,率军包围武昌,逼降陈理。从攻张士诚,以奇兵出其后。论功封鄂国公。吴元年(1367年)与徐达兴师北伐,为副将,兼太子少保。相继取山东、河南、河北诸郡县。洪武元年(1368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转攻太原。二年与李文忠率师北征,攻克开平。师还病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每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常大淳:湖南衡阳人,清代道光进士。曾与徐继畲一同筹办防务,阻止英军进犯浙江海口,任浙江巡抚时,整顿盐务,奏免折漕、拨款赈灾。后太平军攻陷武昌时,投井自尽。
常志美: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其教义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因其在伊斯兰教传播中所作的贡献。
常连安:相声演员。原名常安(1899-1966),北京人,满族。常连安说相声活路较宽,捧逗皆能,尤其擅长说单口相声和唱太平歌词。他与二蘑菇合说的相声及他唱的太平歌词,曾长时间在北京的电台播放,家喻户晓。他和长子常宝堃、次子常宝霖、三子常宝霆、四子常宝华、五子常宝庆、六子常宝丰及其孙常贵田(常宝堃之子)等都说相声,代有传人,人称“常氏相声世家”。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常连安任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继续致力于相声的创作和表演。
常香玉:豫剧女演员,工青衣、花旦。原名张妙玲,河南省巩县人。她在艺术上勤奋好学,勇于革新,曾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以丰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她的演唱热情奔放,有刚有柔,挥洒自如;做功刚健清新,优美大方。代表剧目有《拷红》、《白蛇传》、《花木兰》、《战洪州》、《大祭桩》和现代戏《人欢马叫》、《红灯记》等,戏路宽广。曾出席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同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56年,河南豫剧院成立,任院长。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
常仁贵:作家,鄱阳县人,擅长写有关地域风情的文章,<<饶河风>>的作者之一.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江原郡: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一带。后周时,江原郡废。同时废江原、晋乐而新置多融县。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涉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省武威)。
2、堂号
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
金吉堂:源自常志美(约1610-1670),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师。一说生于1600年前后,卒于康熙(1662-1722)初年。字蕴华,经名穆罕穆德·伊本·哈基木,教内尊为常仙学、常巴巴(波斯语,德高望重之意)。回族。据传原籍中亚,随长辈来华经商,寄籍山东济宁。7岁入私塾,11岁开始学阿拉伯 语、波斯语及伊斯兰教经典等。及长,偕表兄李延龄前往南京,投胡登洲三传弟子张少山门下,受教数年。学成之后,受聘于济宁顺河清真东大寺,设帐讲学。因在宗教礼仪上反对连班礼拜,遭到部分穆斯林的反对,最后被迫辞职。后又集资兴建一座规模更大的清真西大寺,与李延龄同堂讲学,生徒日众,听经者有时多达数百人。他毕生从事经堂讲学,当时有名的伊斯兰教学者伍遵契、舍起灵、舍蕴善、马伯良、冯通宇、米敬公等人,皆出其门下。他编著的波斯语法《亥瓦依·敏哈吉》,先后流传中亚各地。
此外,常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积善堂”、“受宜堂”、“学古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常姓名人多将帅公卿。如汉代右将军常惠,三国司农卿常林,北朝名将常安成、常景、常爽,唐代进士常衮,宋代御史常同、将军常思德、尚书常懋,明代开国功臣常遇春、常升,清代巡抚常安、总督常明、常青等。
2、中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系出常姓。据传,黄帝时有天文学家常仪,善于观测星相和占卜月亮的晦、朔、弦,后嫁与帝喾为妃。古代“仪”、“娥”同声通用,嫦娥则为常仪的化身。
3、常姓字行辈份排序井然,读之意远。据民国抄本《常氏族谱》,江苏如皋常姓一支字行为:“敦愈怡乔吉,征善禄绶祥,谊修忠伦。”
====================================================================
【常姓宗祠通用对联】
〖常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年化治;
一郡清风。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常姓历史名人常应物的事迹。下联典指北周永阳郡公常善,累有战功,历任刺史,颇有政绩。
节齐苏武;
名擅儒林。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太原人常惠,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余年。昭帝时官光禄大夫,本始年间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打击匈奴,回朝后封长罗侯。后代苏武任典属国,甘露年间官右将军。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温县人常爽,字仕明,少小聪敏,研读遍及五经、百家。太武帝西征时,他任宣威将军。曾在家乡温水旁置学馆,授徒达七百余人,执教严厉有方,当时人称儒林先生。著有《六经略注》。
平原世泽;
贤臣家声。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黄帝时的贤臣常先。
-
〖常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唐·常建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常建《破山寺后禅院》诗句联。唐代诗人常建(708—?),长安(今属陕西)人。开元进士,与王昌龄榜曾任盱眙尉。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塞诗。有《常建集》。
-
〖常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御封濮阳县子;
雅号儒林先生。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车骑将军秘书监常景,字永昌,凉州人。有才思,雅好文章。受敕撰门下诏书凡四十卷。普泰初,除车骑将军秘书监,封濮阳县子。官终仪同三司。著述凡数篇。下联典指后魏宣威将军常爽,字仕明,徙居凉州。少聪敏,五经百家,多所研综。太武西征,拜审理威将军。尝教授门徙七百余人,严厉有方。时人号为儒林先生。著有《六经略注》。
-
〖常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安民不为妻损节; 更多:kukulv.com
开平独佐主兴邦。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临邛人常安民,字希古,熙宁年间进士,任成都教授,任职期满后就住在京城里。妻子孙氏,是宰相蔡确妻子的妹妹,但他与蔡确从不来往。后官至御史,绍圣初年,被哲宗召见时,他指出权相章敦、蔡京的过错,因此被流放二十年。下联典指明初名将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善射而有勇力。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为前锋渡江攻取采石,屡次出奇兵击败元军。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北上灭元,都用他做副将军,与大将徐达共同领兵,军中号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右丞相,封鄂国公。洪武初年,与李文忠北上攻克开平,还师时病死,追封为开平王。
华阳国志德名远;
开平武王恩威长。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史学家常璩,字道将,江原(今四川省崇庆)人。曾在成汉任散骑常侍等职,著有《华阳国志》等,为我国西南地区古史重要典籍。下联典指明初名将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怀远(今属安徽省)人。元末参加朱元璋军,为前锋渡江取采石。元璋攻灭张士诚,北上灭元,都用他做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共同领兵。他自谓能以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号称“常十万”。洪武二年(1369年),与李文忠攻克开平(治今内蒙古正旌旗东闪电河北岸)。还师时暴病身死。谥忠武,追封开平王。
一生常继开平志;
千里声传任侠名。
——田汉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诗人、剧作家、戏剧活动家田汉(1898-1968),撰赠当代著名文艺家常任侠联。
-
〖常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开国将军,平定天下;
创兴学校,领袖闽中。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名将常遇春。下联典指唐代门下侍郎常兖,以清俭自贤。后贬潮州刺史。建中初为福建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兖为设乡校教导之。
====================================================================
附录:【常姓典故、趣事】
〖大战九华山〗
在九华山下的五溪桥附近,有一胜境,名曰六泉口,传为明代开国大将常遇春安营扎寨之所。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原来当过土匪,在和阳地方后归顺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传,常遇春 率训队进驻九华山时,适逢天旱无雨,士兵饮水困难。于是,他亲自带领将士在九华山下寻水,忽然在五溪桥南边挖出了六股泉水,解决了部队饮水的困难。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为常遇春所发现,无从查考。但是常遇春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却是千真万确的。后人有诗可证:
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呜。
何年留古砦,犹复说开平。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九江)。
这次战役不仅恢复了皖南军事要地太平县,也使汉军龟缩于武汉不敢再犯。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常遇春当年设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华山的大古岭、凤凰岭一带,并在百丈潭前留有诗文:
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
结庐亲冢侧,只为报劬劳。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岁,就病死于柳河川。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抗日战争中庙宇为日军焚毁,但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的旧俗。
-
〖杰出的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
常志美是中国清朝(1644-1911)杰出的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字蕴华。原籍中亚地区的撒马尔罕,9岁时跟随叔父奉命到北京朝贡,此后留居在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省。后又迁移到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济宁地区,在那里和当地姓常的家族联合成宗族,所以取汉姓为常。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的祖先本来就居住在中国内地的江南地区,后来才迁移到山东省。
常志美曾在清朝康熙皇帝(1662-1722)年间出任过伊斯兰教的大经师。他精通波斯文,潜心研究宗教哲学。他最大的贡献在于,除了阿拉伯文经籍的著述外,还非常重视讲授波斯文经典教义。后来由他开创的学派发展成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特别在华北地区,穆斯林们把他称为“常巴巴”,以表示对他的尊崇。主要著作是波斯文的文法书《亥瓦伊·米那哈基》,成为经堂教育学员的必读教材。
【中国人民解放军常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常乾坤中将
常乾坤(1904-1973),山西省垣曲县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考入广州航空学校,同年赴苏联入红军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任苏联红军独立航空队准校领航员。1933年入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1938年回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迪化(今乌鲁木齐)新兵营航空理论教员,八路军航空工程学校教务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大队长,延安军事学院大队长,军委俄文学校编辑处处长,军委总参谋部高级参谋。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军委航空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副院长、空军工程学院院长和政治委员、空军军事科研部部长。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5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9岁。
常勇少将
常勇(1915-——),山东省荣成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3路8大队任战士、文书,八路军山东游击第5支队61团1营2连政治委员,第65团1营政治委员,1939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5旅兵工厂政治委员,1940年任胶东军区政治部组织科干事,第5旅司令部政治教导员,第13团3营副政治教导员、政治教导员。1941年在战斗中负伤,后任5旅政治部直工科副科长,第5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43年任胶东军区13团政治处副主任,胶东军区直属队总支书记。1944年任东海军分区后勤部政治委员,东海军分区独立团政治处副主任。1945年任胶东军区警备4旅7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警备第4旅7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5师政治部副主任,第26师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第27军79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潍县、济南、淮海、渡江、淞沪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79师副政治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第军27军79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第二和第五次战役。回国后,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79师政治委员。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任商丘步兵学校政治委员,随同陈士榘到西北地区勘察地形,选核试验靶场位置。1958年以商丘步兵学校一部分为基础,组建核试验基地,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核试验部队政治委员,原子弹基地勘探大队政治委员,导弹卫星基地勘探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罗布泊核试验基地政委,参与领导核试验基地建设工作。1964年任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1967年初聂荣臻向中央呈送报告,提出了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建议,并于8月成立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处。11月国防科委批准了由钱学森、常勇领导下的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处提出的研究院编制方案,确定了研究院的任务以及各组成单位
的方向、任务、分工等。1970年任国防部五院政治委员,参与卫星研制的组织领导工作。1978年任国防科委政治部副主任、1980年任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常玉清少将
常玉清(1905-1991),河南省商城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商城县游击队分队长,红9军第80团连长兼政治指导员,红四方面军第25军75师223团营政治委员,第73师230团政治委员,红15军团第7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长征中率部连续攻克河风桥、高家棚、草庙集、豆腐甸,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副团长,第344旅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第3师8旅副旅长,苏北民兵指挥部总指挥,盐阜军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副司令员,华中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苏北军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苏军区第二副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1965年因病离职休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10月28日因病在镇江市逝世,享年86岁。
常仲连少将
常仲连(1914-——),原名常光金,河南省孟县人。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征时任红1军团1师1团班长,在一次战斗中曾抓获一敌团长。西安事变后,任红1军团随营学校第2分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区队长、副指导员。百团大战时任冀中军区南进支队16团2营营长。1942年任冀鲁豫军区南进支队21团团长,率部拔除日军号称“非炮莫攻”的清丰县楼集据点。他担任濮、滑、东、长地委副书记时,率部没费一枪一弹,解除了500多人的反动武装。1943年任冀中军区南进支队16团团长,在滑县原庄攻坚战中,夜间率部登上寨墙,因敌我犬牙交错,他只身闯入敌阵,冒充敌军官,指挥敌军就范,致使身负重伤。1944年随部去延安,任教1旅2团团长,并入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保卫济孟沿岸桥头堡战斗,率部参与收复沁阳、孟县县城。1947年任华北军区8纵24旅副旅长。1948年他率部在同蒲铁路附近与敌遭遇,他当机立断命令部队抢占要点,先敌开火,与23旅合围歼敌13000人。太原战役后,任第十八兵团补训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眉山军分区司令员。1952年任空军13师师长,1956年任防空军3师师长。1958年任沈阳军区空军高炮指挥部司令员,首创高射炮机动作战法,在汕头地区指挥部队先后击落敌机9架,击伤38架。1961年参与指挥高炮部队首次击落台湾国民党空军P2V─7型低空电子侦察机一架。后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人保组长,1970年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常树人少将
常树人(1915-1984),山东省泰安县人。1924年考入县立小学,1929年考入县立师范讲习所,1930年考入省立泰安第3中学,1932年考入济南高中。1933年因经济拮据,改考济南无线电训练班,结业后在齐河县河务局任录士。1934年任潍县烟酒税局会计主任、文牍主任。1935年被撤职后回济南高中继续读书。1937年因组织学生运动,被警方拘禁,保释回家。1938年携枪参加徂徕山起义,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4支队3中队战士、1团后勤处供给员,八路军山东纵队供给部粮秣科长,1942年任鲁中军区后勤处副处长,1945年任鲁中军区供给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3纵供给部部长,1946年任辽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东线战勤司令部参谋长、后勤部二分部部长,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后勤部部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后勤部部长,1951年任海军后勤部副部长,1956年入于海军军事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后任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后勤部参谋长。1962年任海军后勤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4年8月29日因病逝世,终年69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常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常裕中将
常裕(1928-——),江苏省靖江县人。1942年参加新四军,1943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政治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南军区无锡总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参加了淮海、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防空司令部协理员,空军组织部科长,空军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兰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你可能感兴趣的
- 微生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微生氏的历史和发展_微生姓的祖先是谁?
- 宰父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宰父氏的历史和发展_宰父姓的祖先是谁?
- 夹谷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夹谷氏的历史和发展_夹谷姓的祖先是谁?
- 公良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公良氏的历史和发展_公良姓的祖先是谁?
- 壤驷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壤驷氏的历史和发展_壤驷姓的祖先是谁?
- 漆雕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漆雕氏的历史和发展_漆雕姓的祖先是谁?
- 公西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公西氏的历史和发展_公西姓的祖先是谁?
- 巫马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巫马氏的历史和发展_巫马姓的祖先是谁?
- 羊舌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羊舌氏的历史和发展_羊舌姓的祖先是谁?
- 端木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端木氏的历史和发展_端木姓的祖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