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丁氏的历史和发展_丁姓的祖先是谁?
时间:2021-11-08 21:26:51 来源:易德居 关键词:丁
一、姓氏源流
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① 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② 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
③ 明代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④ 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 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得姓始祖: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伋,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四。
三、历史名人 丁 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 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 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 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 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 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 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 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 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日昌: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丁氏(宋)女。洪庆善妻。贤而有文,字画劲丽。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山东省东明南境。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2、堂号
驯鹿堂:源出东汉的时候,丁茂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举他为孝廉,他为了守孝,拒绝不受。丁姓以“驯鹿”为堂号。
此外,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阳堂”、“钟德堂”、“梦松堂”、“双桂堂”、“留馀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山东日照丁氏字辈(丁肇中家族)
自十三世起
惟我家谱,履历备祥。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
每四个字为一代,不分主次,不分先后,丁肇中为日照丁氏十六代,“肇始武昌”四个字中的肇字,也就是说十六代的人可以选用四个字中的任意一个。
============================================================
五、丁姓宗祠通用对联
〖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麟分帝里;
凫伏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司马丁复,以越将从同祖起兵,至霸上,入汉。定三秦,破龙且于彭城,为大司马,讨项籍,封阳都侯。下联典指东汉孝子丁密,字靖公,岑溪人。性清介,毫发之馈,不受于人。遭父母丧,并庐墓三年,有双凫游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感。
留仙女塔;
入名宦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传她曾在瑞州崇玄观炼丹,后成仙而去,家人葬其衣冠,又建塔,称“仙女塔”。下联典指南宋常州人丁允元,淳熙年间官少卿,因忠谏贬为潮州太守,在那里兴学筑桥。百姓怀念他,祀于名宦祠。
梦松应兆;
刻木事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人丁固,少年丧父,家贫而敬母至孝。官尚书的时候,曾梦见松树生于腹上,醒来后对人说:“‘松’字可拆为‘十八公’,十八年后我要做到‘公’吗?”后来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下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少年丧母,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邻居张叔,酒醉骂木像,还用手杖击木像头。丁兰怒而打张叔,因此被捕,辞别木像时,木像为之落泪。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济阳世德;
虎观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姓宗祠“济阳堂”堂联。
麟分帝里;
凫宿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人丁复,在薛地随刘邦举兵,后协助刘邦平定三秦,在彭城打败项羽大将龙且,官至大司马,封阳都侯。“麟”,即指麒麟,比喻杰出的人才。“帝里”,指帝都,京都。下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以孝闻名。父母亡故,他在坟边筑屋守孝三年,相传有双凫(野鸭)飞临屋帝水池,见人而驯服。人们以为是他的孝行所感应。
飞凫驯伏;
化鹤归来。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丁密父母丧,守庐墓三年,双凫游于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心所致。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灵虚山,后化鹤而归。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
〖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木刻乡贤第;
谈经学士家。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事典。下联典指北宋祥符人丁度,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
凫游家池水;
化鹤归辽乡。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事典。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事典。
藏书八千卷;
同堂三百人。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晚清藏书家丁丙,字松生,号松存,浙江钱塘人。喜藏书,沿用其祖“八千卷楼”为藏书室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散失后,他多方收集和钞补。下联典指宋代名人丁隽,醴陵人。习春秋,时称“丁三传”。兄弟十七人,义聚三百口,五世同居。家无闲言,大中祥符中,诏旌其门曰“义和坊”。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毛泽东赠丁玲联。
圣哲承休运;
伊夔列上台。
——唐·丁仙芝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仙芝《越裳贡白雉》诗句联。
六试七联捷;
四闱十登科。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回族丁氏宗祠联。生活在泉州的“回回蕃客”有数万人之多,晋江市陈埭回族村丁氏家族,也就是丁家胡子便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丁氏族人蓄着“闻名天下”的大胡子,就是丁氏祠堂也和传统的汉族祠堂别无大样。若非有人指点,很难从中看出宗祠的回族信息:不仔细看,这些寻常的花纹其实都是阿拉伯文字,那么泉州的回族人为何也造宗祠,又将其宗教色彩、民族背景埋藏得如此之深?丁氏祖先为了改善后代的生存空间,在继续伊斯兰传统礼拜仪式的同时,开始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并争取科举入仕。明弘治正德年间,丁氏并修建了丁氏本族人的祠堂。在这里,可以说是宗祠和清真寺并肩耸立,儒家与伊斯兰文明互相交融。明清两代,丁氏族人出了不少朝廷命官、诗人和艺术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丁拱辰,他曾编著《演炮说》,是中国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他们自小就生活在这座叫做泉州,也叫刺桐的城里。
-
〖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同飞翰范时名重;
遍立朝端主意深。
——唐·丁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稜《和主司王起》诗句联。
豪游畅比王乔鹤;
良晤欣同范蠡舟。
——清·丁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篆刻家丁敬(1695~1765年)撰书联。丁敬,字敬身,号钝丁,别号龙泓山人,浙江钱塘人。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形成“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
刻木孝亲绵世泽;
梦松应兆振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见上《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梦松应兆;刻木事亲》联之联释。
-
〖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学透春秋,大儒景仰;
才长骁勇,黑丁戏呼。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丁恭的事典。丁恭,字子然,东缗人。习公羊严氏春秋。学义精明。建武初,为谏议大夫博士。下联典指明肛指挥使丁德兴,定远人。伟其壮貌,以“黑丁”呼之。因功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
官纪太常,五马清风余凤水;
绩崇名宦,千秋禋祀荐仙田。
——明·黄锦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潮州市磷溪镇仙田乡丁宦大宗祠联。祠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原为明代建筑,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后捐资重修,古祠焕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礼部尚书黄锦公赠的这副石刻对联。丁允元,原籍江苏常州,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谏免盐铁税由太常寺少卿被贬为潮州知军州事。在任期间,主持在韩山古揭阳楼遗址建韩文公庙,把原城南的韩庙迁往韩山,并以唐贤赵德、宋贤陈尧佐配祀,题匾为“忠佑庙”;主持增筑韩江西岸石墩,在石墩上架设桥梁,建亭修屋,修建后的韩江西桥被潮人称为“丁公桥”;重视教育,曾拨田租365石作为教育经费,使学子有所养……丁公卸职后,占籍海阳县,为仙田丁氏之始祖。后人对丁公知潮期间的政绩予以充分的肯定,于乾隆二十三年潮州知府周硕勋议定丁公配享韩庙。黄尚书在赠联中高度评价了丁公为政的作风和政绩。上联历数了丁公的官职。太常:九卿之一,司祭祀礼乐之官。丁公贬潮之前为太常寺少卿。五马:太守之代称,宋代以后的官制已无太守之官名,但仍习称知府、知州为太守。丁公贬后知潮,故黄尚书称之为五马。丁公虽历居要职,而为官之清,比韩江水还清。下联说丁公崇祀名宦,他在知潮任期间的政绩,可说是上承前贤,下启后俊。用清·乾隆年间邹朝阳《太守丁公配享碑》可为注脚:“丁公以太常忠谏而出守潮州,类于表谏佛骨;置于公桥而民无病涉,类于驱鳄安澜;购田瞻士,创置六斋,类于延师训学……韩公之祠亦屡更矣……自丁公首创斯庙,历宋而元而明,迨我国朝未之或改,岂非韩公之灵有默眷斯土者,而叹丁公实获我心,凿井得泉也……”丁公继往开来,功泽潮州,故能千秋万代享祀于仙田。黄尚书生于明末,尚未知后世对丁公如何景仰,而只说享祀于自家之宗祠,若有灵获知今丁公已配享韩祠,且建有允元亭,以广观瞻,定必挥毫改其联为:“……荐韩祠。”该联以淳朴的笔调抒写作者的感情,毫无雕琢之痕,对仗工稳,贴切,针对性强。黄尚书也是潮州之名宦,为官极清廉。他官至礼部尚书,虽与丁公生不同代,而与丁公同司礼职,对丁公的崇敬,在联中可见一斑。自潮州建制以来,守潮之官可谓多如牛毛,而能给后人留下佳话,闻名而起敬者,可谓凤毛麟角。丁公的事迹,与哪些所谓:“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之人,形成强烈的反差。丁公能享祀千秋,得民心而为后来者所标榜,实为干载难得的人民父母官。
汉时将,宋时主,飞珠定四海;
活为臣,死为神,威名震三江。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三国吴大将丁公(奉)祠联。祠在湖北嘉鱼陆溪口。丁奉,字承渊,安丰人。以骁勇闻,累立战功。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官至右大司马。
济阳继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
谈经留训古,传家诗礼绍趋庭。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1)。
千岁鹤归来,觉世高吟垂不朽;
三公松发育,薰天伟绩荫无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丹阳县司徒镇余巷丁氏宗祠联。
太丘星聚,一德以传,此日堂阶随顾问;
义地风高,寸心如接,他时杖履应寻求。
——丁懋德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宁县丁家祠堂联。
六百年肇造丕基振铎与鸣琴,克壮鸿图依望族;
廿一代相承后泽参军而作牧,更期燕翼绍封公。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2)。
============================================================
六、丁姓典故、趣事
〖目不识丁〗 更多:kukulv.com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后来,人们称文盲为,“目不识丁”,意为“丁”字都不识,可见其不通文字的程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丁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丁秋生中将
丁秋生(1913~1995年),湖南省湘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4师10团连政治指导员,红9军团第14师41团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干部团第一营政治委员,红25军第73师215团政治委员,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干事、股长,政工干部训练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分校政治部党务科科长,军委工程学校政治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政治部主任,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八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2军政治委员兼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政治部主任,浙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干部部部长,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5年1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丁钊少将
丁钊(1920年~),山东省黄县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连副政治指导员,第五支队三团营政治教导员,胶东军区特务营营长兼政治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5师13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37师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31军91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师政治委员,空降兵军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丁盛少将
丁盛(1913~1999年),江西省于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于1932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班长、连指导员,红28军组织科科长、二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政治部助理员、科长,挺进军7团政治委员,晋察冀教导2旅1团政治委员,热辽纵队27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24师师长,45军135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过副军长、军长,志愿军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9年9月25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86岁。
丁甘如少将
丁甘如(1917~1995年),福建省上杭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军区司令部作战科测绘员,红12军第34师师部测绘员,红5军团第13师39团团部测绘员,红30军第91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校务部队列人事股股长,中央军委作战局作战科副科长、情报科科长、情报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1师副参谋长、参谋长,东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兼沈阳卫戍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处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司令部办公室主任,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武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战史研究部副部长,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3月29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8岁。
丁世方少将
丁世方(1912~1965年),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后方医院主任,总医院中医部主任,军委卫生部第3科科长,红四方面军医院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卫生部第3后方医院院长,第2后方医院院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安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兼中国医科大学第3分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6月23日游泳中不幸逝世,享年仅53岁。
丁本淳少将
丁本淳(1911~1996年),陕西省澄城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共青团陕西省东府工委候补委员,中共陕西第二师范学校支部书记。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延安炮兵学校政治部组干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三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炮兵第2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炮兵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干部管理部副部长,高射炮兵学校副政治委员,炮兵干部部副部长、部长,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3月12日因病逝世,终年85岁。
丁先国少将
丁先国(1909~2001年),湖北省麻城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2师36团排长、副连长,红九军特务团政治处主任,第27师81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10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主任、师补充团政治委员,386旅772团政治委员,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5师13旅39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鄂豫陕军区第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37旅副政治委员,第14纵队41旅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第二分部部长,志愿军后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主任兼政治委员、兼后勤工程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副部长兼重庆办事处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1月11日因病在重庆逝世,终年92岁。
丁武选少将
丁武选(1897~1993年),安徽省阜南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皖西北道委保卫局第2科科长,红四方面军4军10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川陕省保卫局副局长,独立2师师长兼省保卫局局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军法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处长,东北军区军工部第8办事处副主任,四野后勤部兵站部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21兵团后勤部副政委,中南军区后勤部军法处处长,武汉办事处副主任,武汉军区军事法院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时年58岁。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月27日因病逝世,享年96岁。
丁荣昌少将
丁荣昌(1912~1996年),曾用名丁星辉,江西省于都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卫生部管理员、管理科科长,红三高级裁判年裁判员,红32军第9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28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锄*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二十四旅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河南军区洛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4军41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昆明市公安局局长,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云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昆明军区公安军司令员,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10月25日因病在昆明逝世,终年84岁。
丁莱夫少将
丁莱夫(1912~1983年),原名丁之夏,山东省广饶县人,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政府第一科科长,唐县工人抗日救国会主任,中共唐县县委书记,唐县地委宣传部部长、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军区第二军分区政委,晋察冀军区野战军1纵1旅政委,华北军区9兵团196师政委,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1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6军政委,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局长,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通信部顾问(正兵团级)。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8月28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丁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丁文昌上将
丁文昌(1933年10月~),安徽省宿州县(今市)人。1951年7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入解放军第16步兵学校、空军第5预科总队、空军第10航空学校学习。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6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师机械员,政治部组织科助理员,飞行大队副政治委员,空军军政治部干部处副处长、处长,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1980年任空军航空兵第1军师副政治委员,1981年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83年任空军航空兵第1军副政治委员,1985年11月任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副主任,1988年4月-1992年11月任解放军空军政治部主任。1992年11月-1999年1月任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党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1996年1月23日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
丁衡高上将
丁衡高(1931年~),江苏省南京市人。1952年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毕业,195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开国元帅聂荣臻(参见《聂姓宗祠通用对联·开国将军·聂荣臻元帅》介绍)的女婿,聂力中将(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的丈夫。
历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精密机械研究室设计组长、助理研究员。1957年赴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学院学习,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61年回国,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2分院室副主任、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设计所副所长、设计所负责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部副局长、副部长。1985年~1996年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研究员、副主任、主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战略导弹惯性技术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惯性技术及精密机械的研究工作。1987年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共产党第12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3、第14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先后于1985年,某型号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为各硬件系统第一获奖人。1979年,“静压气浮技术及其在惯性仪表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1978年,“静压空气轴承”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9年,“气浮陀螺加速度计”、“三自由度气浮陀螺”均获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著有《精密机械传动精度与刻划技术》、《当代质量管理和可靠性系统工程的论述》、《工艺与新技术革命》、《关于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思考》等。
丁一平中将
丁一平(1951年~),湖南省湘乡县人,197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海军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在职研究生班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1968年3月至1970年4月任海军护卫舰支队战士、副班长。1970年4至1971年11月任海军昆明舰指挥仪军士长、副枪炮长。1971年11月至1972年11月任海军成都舰副枪炮长。1972年11月至1976年8月任海军护卫舰支队司令部作训科参谋。1976年8月至1979年9月任海军长沙舰副舰长、舰长。1979年9月至1983年6月任海军水警区司令部训练科副科长(期间:1980.09至1981.1在海军指挥学院舰艇指挥班学习)。1983年6月至1984年10月任海军扫雷舰大队参谋长。1984年10月至1985年8月任海军护卫舰大队大队长。1985年8月至1987年9月任海军护卫舰支队副支队长(期间:1985.09至1987.07在海军指挥学院合成指挥班学习)。1987年9月至1989年4月任海军水警区副司令员。1989年4月至1993年1月任海军驱逐舰支队支队长。1993年1月至7月任海军基地参谋长。1993年17月至1995年1月任海军舰艇学院院长(副军职)。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任海军北海舰队参谋长(期间:1996年9月至12月在**国防研究班学习)。1997年12月至2000年12月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2000年12月起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舰队党委副书记(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在职研究生班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1992年晋升为海军大校军衔,1996年7月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2002年7月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著有《世界海军史》,与人合著有《空军大辞典》、《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胡学让合著)等。
附录一:海军丁一平、陈先锋中将被降级处分
2003年4月底之后,中央继续严厉追究海军361潜艇事件责任,惩处有关失职人员,继昨天公布撤换海军司令员、政委之后,今天又通过新华社公布给予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丁一平、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陈先锋行政降职处分,同时分别给予其他8名有关人员以行政撤职、降职等纪律处分。另据消息指,361潜艇失事原因现已查明,是由于指挥操纵不当造成的。这8名受处分人员,包括北海舰队司令部首长以及旅顺基地高级将领。
丁一平、陈先锋军队行政职务分别降了一级,即由大军区副职降为正军职,军衔也分别由中将降为少将,首开1988年授衔以来之先例。按规定,正军职军衔只能到少将。因此,丁一平、陈先锋军衔随着职务降低而降到少将。
在部队中,大军区副职军衔最高是中将,正职是上将。解放军的四大总部,总参、总政正副职均可以授上将,但总后、总装(总装备部)只有正职才可以授上将。
接替丁一平、陈先锋的分别是海军副参谋长张展南、南海舰队政委邬华扬。
根据部队条令,降职处分一般降一级,最高为两级,丁一平、陈先锋这次分别降一级,在行政处分中并不是最严厉。部队行政处分最高为开除军籍,另外依次有撤职、降职、记过、警告等处分。
附录二:海军361潜艇事件
中国军方的事故调查表明:361潜艇出事前正处于半潜的“通气管状态”,由于当时海面风浪较大,海水从通气管涌入,使通气管自动关闭,但艇内发电机却依然继续运转,导致两分钟内耗尽舱内氧气,潜艇成真空状态,70名官兵迅速窒息死亡。
2003年4月26日,海军基地接到威海渔民报告,在渤海和黄海交界处的内长山群岛以东海域发现半潜状态的361号潜艇在漂浮,军方立即派员到场,发现361潜艇只有潜望镜部分露出了水面漂浮。
救援人员进入潜艇发现,艇员全部倒毙在自己的工作位置上,没有任何痛苦或挣扎痕迹。经初步检验,潜艇没有任何损坏,死者证实都是急性窒息致死。而艇上的日志只到4月16日,相信他们是在该日死亡。该艇被拖回旅顺基地后,有关人员对艇上的各种仪器数据进行了分析,基本上肯定了事发的经过:
4月16日,该艇在返回青岛威海基地途中为潜艇重新充电。按照程序,充电是要启动柴油发电机,这种发电机启动时需要燃烧大量的氧气,故潜艇需要浮到接近海面,将指挥台上方的潜望镜和进气阀伸到海面上吸入空气。但调查发现,柴油发电机被启动时,进气阀因机械故障并没有打开,柴油机启动后大量吸燃艇内的氧气。有关数据显示,艇内的气体含氧量不足两分钟内即下降到零。
由于361潜艇在进行“静默”训练,中断了所有与外间的电讯联络,故外界没有人能及时发现出了意外。不过,按程序各舱盖当时都是关闭的,因内部氧气被吸光,气压失衡,1至7舱在负压力下,舱口盖已不可能从内打开,故即使官兵企图逃离也不可能。
丁寿岳中将
丁寿岳(1944年~),福建省古田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3军副军长,第20集团军副军长、军长。1999年12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2004年1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1年晋升中将军衔。
丁文斋少将
丁文斋(1922~1996年),原名丁五和,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板浦镇人。1940年冬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队伍,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东海县委负责人宋云龙的警卫员、东海县大队警卫团排长,新四军第3师连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师炮兵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奉命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回国后,从第39军调到炮兵133师工作,历任师参谋长、师长,吉林省军区国防工办主任和党委书记,吉林省军区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因病逝世,终年74岁。
丁玉才少将
丁玉才(1941.10~——),江苏省淮阴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兵种部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丁兆乾少将
丁兆乾(1939.6~——),回族,河南省唐河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司令员等职。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荣杰少将
丁荣杰(1938~——),湖南省湘潭市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研究院政治委员等职。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荣锦少将
丁荣锦(1944~2005.1.26),江苏省东台县人。1964年从安丰中学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某部战士、保密员、参谋、干事、股长等职。1976年底选调参加中央工作组到河南郑州铁路局帮助工作。1979年主动请缨,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场上,恪守革命军人职业道德,坚决执行命令,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在敌人的一次炮火袭击中,由于丁荣锦智慧的判断和刹那间的果敢决定,及时避免了一场重大人员伤亡。1983年3月,被选调到刚组建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先后担任后勤部政治部团职干事、副主任、主任,1998年6月调任武警指挥学院副院长,在领导干部中,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有很强的统筹能力,善于解决棘手问题,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部队高级领导干部。
1998年7月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2005年1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1岁。出版有《武警后勤人才概论》、《橄榄绿絮语》两部专著,其中《橄榄绿絮语》一书在1996年第四届“当代军人喜爱的军版图书”评选中,获全军二等奖。他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有较高质量的理论文章、时事杂谈百余篇。在《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武警教育》、《武警学术》等报刊发表论文30多篇。2001年他负责完成的《群体闹事的社会心理与对策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军事学项目,约25万字,已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获武警部队军事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丁炳生少将
丁炳生(1939~——),江苏省无锡市人。锡山市荡口中学55届毕业生。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是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华夏双拥学院院长。几十年从事作战指挥和教育训练,具有很高的组织指挥能力和教学经验。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与童来喜等人合著有《第三野战军征战记(上、下册)》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丁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丁楷烈士
丁楷(1907~1931.9),安徽省霍山县人。1922年考入设在黄栗杪的霍山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曾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1926年在安庆工业专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考入安庆工业专门学校学习。1927年秋受党的派遣,回到家乡,先后在蔡家河、长岭庵小学任教,以教员的公开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秘密组织赤卫队,镇压罪大恶极的豪绅地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1月底在金竹坪等地发动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有力地支援了皖西西镇暴动。1930年与张友印组织一支革命武装,3月率部转战到杨家河,成立霍山县三区苏维埃政府。5月红军中央独立第一师成立,任第3团政治部主任,转战于金寨、霍山、舒城、潜山一带。1931年红军主力北上,所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1师,任11师政治部主任,坚守大别山根据地,牵制敌人,支援主力北上。9月红军在英山羊角尖召开秘密军事会议,遭到敌人的袭击,即率部迎敌,不幸右胸中弹转送医院,终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光荣牺牲,时年24岁。
丁先华烈士
丁先华(——~1935.10),河南省新县人。早年参加地方游击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豫南、鄂东地区进行游击活动。
1930年5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部第1师,参加袭击京汉线杨家寨车站、杨平口、祁家湾车站的战斗,任28团3连2排排长。后转战于广水、信阳、光山、潢川、新洲、金寨、麻埠等地。1931年由皖西地区西返,参加围攻磨角楼、新集和檀树岗的战斗。8月奔袭漕河镇,南下蕲水、黄安、广济,继之转战于潢川、宋埠、黄安。1932年参加商潢战役。后随部队进击京汉线威逼武汉,经麻城、红安、七里、扶山寨、河口,越京汉线。12月10日抵达陕南地区,18日越巴山,抵通江两河口。1933年5月收复南江、通江、巴中。6月收复长池、木门,占领旺苍坝,直抵苍溪、广元。因机智勇敢,被提升为28团团政治委员。1934年指挥部队反敌六路进攻,战斗中,给战士讲革命道理,鼓足士气,赢得了战斗的胜利。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的战斗取得胜利,4月28团向敌纵深发展,10月攻克青州、横渡涪江、进围江油,连克平武、中坝。红军长征途中,在毛儿盖掩护战士转移,中弹光荣牺牲。
丁纪才烈士
丁纪才(1912~1935.1),安徽省六安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战士、排长、连长,曾支援六(安)霍(山)地方游击队,攻克漫水河、闻家店、燕子河,夺取三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胜利。后随部队由商南东进,进攻麻埠、独山、攻克流波、英山、霍山等地。不久编入红1军第2师、红4军第十11师,随部转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先后参加过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粉碎蒋介石一、二、三、四次反革命“围剿”。1932年10月随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西越京汉铁路,进行战略转移。12月经陕南的城固、西乡、镇巴、石泉、紫阳、安康进入川北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11师扩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0军后,因战功卓著,于1933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30军90师270团团长。1934年任红30军88师副师长。率部参加仪南、营渠、宣达战役,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剿”。1935年1月率部参加广昭战役。1月下旬,在四川广元羊模坎战斗中牺牲,时年23岁。
丁彩光烈士
丁彩光(1909~1931.4),湖北省大悟县人。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秋进入大山寺学校读书。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教员魏炳峰常向学生宣传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听了耳目为之一新。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阅读进步书刊,与同学谈论救国的道理。1927年春黄陂北乡、孝感汪洋店地区农民运动声势日盛一日,参加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建立的国民党党部。同年6月下旬,徐海东受党组织派遣,从北伐军回到乡间,与共产党员田道生接上关系。通过同学田道生的关系,结识了徐海东,在交往中,深受徐海东等共产党员的影响,与徐海东一起组织“贫民救济会”,提出“打富济贫”的口号,联络群众,准备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精神鼓舞下,与徐海东等一起袭击了夏店盐卡,缴获7枝长枪,建立起罗孝边区农民自卫队。11月中旬,随徐海东一起率农民自卫军赴黄安参加黄麻起义。起义后,被编入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928年,受党组织派遣,去河南商城,负责青年工作。10月被编入新成立的鄂东特委特务队,活动在汪洋店、毛家集、夏店、河口一带,积极发展党的组织,筹粮筹款,组织农民武装开展锄奸杀特、打击土豪劣绅等活动。1929年,根据中共黄陂县委指示,夏店区成立暴动指挥部,任指挥长。腊月27日,随特务队参加了汪洋店暴动。旧历年三十,夏店区暴动开始,带领特务队和暴动群众在特务队长江竹青的领导下,向段家畈出发。一路走一路喊:“没有年饭米的人,没有鱼肉过年的人,跟我们一路到地主家里去拿。”沿途拿扁担的、挑箩筐的、背布袋的群众越来越多。群众集中起来后,对大家说:“父老兄弟、嫂子姐妹们,我们是共产党组织的平民救济会,专打土豪劣绅,为穷人出气的,今年天大旱,粮食无收,地主豪绅还逼租要债,不让我们穷人活命。天下的穷人比富人多,是穷人养活了富人”。随后,暴动群众来到黄家窑、细张家田,打开地主粮仓,每人分到一份过年米,沉重打击了当地封建剥削势力。为此,在毛集、新城一带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开仓不开仓,去问丁彩光”1930年先后任红1军1师某团连长、营长。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后,调任红4军第10师政治部民运科长。同年2月下旬,随部队参加了双桥镇活捉国民党34师师长岳维峻的战斗。4月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于河南光山县白雀园,时年2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① 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② 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
③ 明代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④ 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 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得姓始祖: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伋,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四。
三、历史名人 丁 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 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 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 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 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 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 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 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 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日昌: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丁氏(宋)女。洪庆善妻。贤而有文,字画劲丽。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山东省东明南境。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2、堂号
驯鹿堂:源出东汉的时候,丁茂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举他为孝廉,他为了守孝,拒绝不受。丁姓以“驯鹿”为堂号。
此外,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阳堂”、“钟德堂”、“梦松堂”、“双桂堂”、“留馀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山东日照丁氏字辈(丁肇中家族)
自十三世起
惟我家谱,履历备祥。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
每四个字为一代,不分主次,不分先后,丁肇中为日照丁氏十六代,“肇始武昌”四个字中的肇字,也就是说十六代的人可以选用四个字中的任意一个。
============================================================
五、丁姓宗祠通用对联
〖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麟分帝里;
凫伏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司马丁复,以越将从同祖起兵,至霸上,入汉。定三秦,破龙且于彭城,为大司马,讨项籍,封阳都侯。下联典指东汉孝子丁密,字靖公,岑溪人。性清介,毫发之馈,不受于人。遭父母丧,并庐墓三年,有双凫游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感。
留仙女塔;
入名宦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传她曾在瑞州崇玄观炼丹,后成仙而去,家人葬其衣冠,又建塔,称“仙女塔”。下联典指南宋常州人丁允元,淳熙年间官少卿,因忠谏贬为潮州太守,在那里兴学筑桥。百姓怀念他,祀于名宦祠。
梦松应兆;
刻木事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人丁固,少年丧父,家贫而敬母至孝。官尚书的时候,曾梦见松树生于腹上,醒来后对人说:“‘松’字可拆为‘十八公’,十八年后我要做到‘公’吗?”后来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下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少年丧母,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邻居张叔,酒醉骂木像,还用手杖击木像头。丁兰怒而打张叔,因此被捕,辞别木像时,木像为之落泪。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济阳世德;
虎观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姓宗祠“济阳堂”堂联。
麟分帝里;
凫宿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人丁复,在薛地随刘邦举兵,后协助刘邦平定三秦,在彭城打败项羽大将龙且,官至大司马,封阳都侯。“麟”,即指麒麟,比喻杰出的人才。“帝里”,指帝都,京都。下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以孝闻名。父母亡故,他在坟边筑屋守孝三年,相传有双凫(野鸭)飞临屋帝水池,见人而驯服。人们以为是他的孝行所感应。
飞凫驯伏;
化鹤归来。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丁密父母丧,守庐墓三年,双凫游于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心所致。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灵虚山,后化鹤而归。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
〖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木刻乡贤第;
谈经学士家。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事典。下联典指北宋祥符人丁度,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
凫游家池水;
化鹤归辽乡。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事典。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事典。
藏书八千卷;
同堂三百人。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晚清藏书家丁丙,字松生,号松存,浙江钱塘人。喜藏书,沿用其祖“八千卷楼”为藏书室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散失后,他多方收集和钞补。下联典指宋代名人丁隽,醴陵人。习春秋,时称“丁三传”。兄弟十七人,义聚三百口,五世同居。家无闲言,大中祥符中,诏旌其门曰“义和坊”。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毛泽东赠丁玲联。
圣哲承休运;
伊夔列上台。
——唐·丁仙芝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仙芝《越裳贡白雉》诗句联。
六试七联捷;
四闱十登科。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回族丁氏宗祠联。生活在泉州的“回回蕃客”有数万人之多,晋江市陈埭回族村丁氏家族,也就是丁家胡子便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丁氏族人蓄着“闻名天下”的大胡子,就是丁氏祠堂也和传统的汉族祠堂别无大样。若非有人指点,很难从中看出宗祠的回族信息:不仔细看,这些寻常的花纹其实都是阿拉伯文字,那么泉州的回族人为何也造宗祠,又将其宗教色彩、民族背景埋藏得如此之深?丁氏祖先为了改善后代的生存空间,在继续伊斯兰传统礼拜仪式的同时,开始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并争取科举入仕。明弘治正德年间,丁氏并修建了丁氏本族人的祠堂。在这里,可以说是宗祠和清真寺并肩耸立,儒家与伊斯兰文明互相交融。明清两代,丁氏族人出了不少朝廷命官、诗人和艺术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丁拱辰,他曾编著《演炮说》,是中国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他们自小就生活在这座叫做泉州,也叫刺桐的城里。
-
〖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同飞翰范时名重;
遍立朝端主意深。
——唐·丁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稜《和主司王起》诗句联。
豪游畅比王乔鹤;
良晤欣同范蠡舟。
——清·丁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篆刻家丁敬(1695~1765年)撰书联。丁敬,字敬身,号钝丁,别号龙泓山人,浙江钱塘人。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形成“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
刻木孝亲绵世泽;
梦松应兆振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见上《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梦松应兆;刻木事亲》联之联释。
-
〖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学透春秋,大儒景仰;
才长骁勇,黑丁戏呼。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丁恭的事典。丁恭,字子然,东缗人。习公羊严氏春秋。学义精明。建武初,为谏议大夫博士。下联典指明肛指挥使丁德兴,定远人。伟其壮貌,以“黑丁”呼之。因功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
官纪太常,五马清风余凤水;
绩崇名宦,千秋禋祀荐仙田。
——明·黄锦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潮州市磷溪镇仙田乡丁宦大宗祠联。祠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原为明代建筑,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后捐资重修,古祠焕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礼部尚书黄锦公赠的这副石刻对联。丁允元,原籍江苏常州,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谏免盐铁税由太常寺少卿被贬为潮州知军州事。在任期间,主持在韩山古揭阳楼遗址建韩文公庙,把原城南的韩庙迁往韩山,并以唐贤赵德、宋贤陈尧佐配祀,题匾为“忠佑庙”;主持增筑韩江西岸石墩,在石墩上架设桥梁,建亭修屋,修建后的韩江西桥被潮人称为“丁公桥”;重视教育,曾拨田租365石作为教育经费,使学子有所养……丁公卸职后,占籍海阳县,为仙田丁氏之始祖。后人对丁公知潮期间的政绩予以充分的肯定,于乾隆二十三年潮州知府周硕勋议定丁公配享韩庙。黄尚书在赠联中高度评价了丁公为政的作风和政绩。上联历数了丁公的官职。太常:九卿之一,司祭祀礼乐之官。丁公贬潮之前为太常寺少卿。五马:太守之代称,宋代以后的官制已无太守之官名,但仍习称知府、知州为太守。丁公贬后知潮,故黄尚书称之为五马。丁公虽历居要职,而为官之清,比韩江水还清。下联说丁公崇祀名宦,他在知潮任期间的政绩,可说是上承前贤,下启后俊。用清·乾隆年间邹朝阳《太守丁公配享碑》可为注脚:“丁公以太常忠谏而出守潮州,类于表谏佛骨;置于公桥而民无病涉,类于驱鳄安澜;购田瞻士,创置六斋,类于延师训学……韩公之祠亦屡更矣……自丁公首创斯庙,历宋而元而明,迨我国朝未之或改,岂非韩公之灵有默眷斯土者,而叹丁公实获我心,凿井得泉也……”丁公继往开来,功泽潮州,故能千秋万代享祀于仙田。黄尚书生于明末,尚未知后世对丁公如何景仰,而只说享祀于自家之宗祠,若有灵获知今丁公已配享韩祠,且建有允元亭,以广观瞻,定必挥毫改其联为:“……荐韩祠。”该联以淳朴的笔调抒写作者的感情,毫无雕琢之痕,对仗工稳,贴切,针对性强。黄尚书也是潮州之名宦,为官极清廉。他官至礼部尚书,虽与丁公生不同代,而与丁公同司礼职,对丁公的崇敬,在联中可见一斑。自潮州建制以来,守潮之官可谓多如牛毛,而能给后人留下佳话,闻名而起敬者,可谓凤毛麟角。丁公的事迹,与哪些所谓:“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之人,形成强烈的反差。丁公能享祀千秋,得民心而为后来者所标榜,实为干载难得的人民父母官。
汉时将,宋时主,飞珠定四海;
活为臣,死为神,威名震三江。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三国吴大将丁公(奉)祠联。祠在湖北嘉鱼陆溪口。丁奉,字承渊,安丰人。以骁勇闻,累立战功。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官至右大司马。
济阳继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
谈经留训古,传家诗礼绍趋庭。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1)。
千岁鹤归来,觉世高吟垂不朽;
三公松发育,薰天伟绩荫无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丹阳县司徒镇余巷丁氏宗祠联。
太丘星聚,一德以传,此日堂阶随顾问;
义地风高,寸心如接,他时杖履应寻求。
——丁懋德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宁县丁家祠堂联。
六百年肇造丕基振铎与鸣琴,克壮鸿图依望族;
廿一代相承后泽参军而作牧,更期燕翼绍封公。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2)。
============================================================
六、丁姓典故、趣事
〖目不识丁〗 更多:kukulv.com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后来,人们称文盲为,“目不识丁”,意为“丁”字都不识,可见其不通文字的程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丁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丁秋生中将
丁秋生(1913~1995年),湖南省湘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4师10团连政治指导员,红9军团第14师41团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干部团第一营政治委员,红25军第73师215团政治委员,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干事、股长,政工干部训练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分校政治部党务科科长,军委工程学校政治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政治部主任,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八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2军政治委员兼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政治部主任,浙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干部部部长,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5年1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丁钊少将
丁钊(1920年~),山东省黄县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连副政治指导员,第五支队三团营政治教导员,胶东军区特务营营长兼政治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5师13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37师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31军91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师政治委员,空降兵军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丁盛少将
丁盛(1913~1999年),江西省于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于1932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班长、连指导员,红28军组织科科长、二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政治部助理员、科长,挺进军7团政治委员,晋察冀教导2旅1团政治委员,热辽纵队27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24师师长,45军135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过副军长、军长,志愿军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9年9月25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86岁。
丁甘如少将
丁甘如(1917~1995年),福建省上杭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军区司令部作战科测绘员,红12军第34师师部测绘员,红5军团第13师39团团部测绘员,红30军第91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校务部队列人事股股长,中央军委作战局作战科副科长、情报科科长、情报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1师副参谋长、参谋长,东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兼沈阳卫戍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处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司令部办公室主任,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武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战史研究部副部长,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3月29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8岁。
丁世方少将
丁世方(1912~1965年),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后方医院主任,总医院中医部主任,军委卫生部第3科科长,红四方面军医院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卫生部第3后方医院院长,第2后方医院院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安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兼中国医科大学第3分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6月23日游泳中不幸逝世,享年仅53岁。
丁本淳少将
丁本淳(1911~1996年),陕西省澄城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共青团陕西省东府工委候补委员,中共陕西第二师范学校支部书记。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延安炮兵学校政治部组干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三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炮兵第2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炮兵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干部管理部副部长,高射炮兵学校副政治委员,炮兵干部部副部长、部长,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3月12日因病逝世,终年85岁。
丁先国少将
丁先国(1909~2001年),湖北省麻城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2师36团排长、副连长,红九军特务团政治处主任,第27师81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10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主任、师补充团政治委员,386旅772团政治委员,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5师13旅39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鄂豫陕军区第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37旅副政治委员,第14纵队41旅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第二分部部长,志愿军后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主任兼政治委员、兼后勤工程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副部长兼重庆办事处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1月11日因病在重庆逝世,终年92岁。
丁武选少将
丁武选(1897~1993年),安徽省阜南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皖西北道委保卫局第2科科长,红四方面军4军10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川陕省保卫局副局长,独立2师师长兼省保卫局局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军法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处长,东北军区军工部第8办事处副主任,四野后勤部兵站部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21兵团后勤部副政委,中南军区后勤部军法处处长,武汉办事处副主任,武汉军区军事法院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时年58岁。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月27日因病逝世,享年96岁。
丁荣昌少将
丁荣昌(1912~1996年),曾用名丁星辉,江西省于都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卫生部管理员、管理科科长,红三高级裁判年裁判员,红32军第9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28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锄*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二十四旅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河南军区洛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4军41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昆明市公安局局长,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云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昆明军区公安军司令员,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10月25日因病在昆明逝世,终年84岁。
丁莱夫少将
丁莱夫(1912~1983年),原名丁之夏,山东省广饶县人,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政府第一科科长,唐县工人抗日救国会主任,中共唐县县委书记,唐县地委宣传部部长、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军区第二军分区政委,晋察冀军区野战军1纵1旅政委,华北军区9兵团196师政委,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1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6军政委,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局长,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通信部顾问(正兵团级)。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8月28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丁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丁文昌上将
丁文昌(1933年10月~),安徽省宿州县(今市)人。1951年7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入解放军第16步兵学校、空军第5预科总队、空军第10航空学校学习。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6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师机械员,政治部组织科助理员,飞行大队副政治委员,空军军政治部干部处副处长、处长,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1980年任空军航空兵第1军师副政治委员,1981年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83年任空军航空兵第1军副政治委员,1985年11月任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副主任,1988年4月-1992年11月任解放军空军政治部主任。1992年11月-1999年1月任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党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1996年1月23日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
丁衡高上将
丁衡高(1931年~),江苏省南京市人。1952年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毕业,195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开国元帅聂荣臻(参见《聂姓宗祠通用对联·开国将军·聂荣臻元帅》介绍)的女婿,聂力中将(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的丈夫。
历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精密机械研究室设计组长、助理研究员。1957年赴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学院学习,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61年回国,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2分院室副主任、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设计所副所长、设计所负责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部副局长、副部长。1985年~1996年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研究员、副主任、主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战略导弹惯性技术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惯性技术及精密机械的研究工作。1987年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共产党第12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3、第14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先后于1985年,某型号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为各硬件系统第一获奖人。1979年,“静压气浮技术及其在惯性仪表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1978年,“静压空气轴承”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9年,“气浮陀螺加速度计”、“三自由度气浮陀螺”均获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著有《精密机械传动精度与刻划技术》、《当代质量管理和可靠性系统工程的论述》、《工艺与新技术革命》、《关于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思考》等。
丁一平中将
丁一平(1951年~),湖南省湘乡县人,197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海军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在职研究生班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1968年3月至1970年4月任海军护卫舰支队战士、副班长。1970年4至1971年11月任海军昆明舰指挥仪军士长、副枪炮长。1971年11月至1972年11月任海军成都舰副枪炮长。1972年11月至1976年8月任海军护卫舰支队司令部作训科参谋。1976年8月至1979年9月任海军长沙舰副舰长、舰长。1979年9月至1983年6月任海军水警区司令部训练科副科长(期间:1980.09至1981.1在海军指挥学院舰艇指挥班学习)。1983年6月至1984年10月任海军扫雷舰大队参谋长。1984年10月至1985年8月任海军护卫舰大队大队长。1985年8月至1987年9月任海军护卫舰支队副支队长(期间:1985.09至1987.07在海军指挥学院合成指挥班学习)。1987年9月至1989年4月任海军水警区副司令员。1989年4月至1993年1月任海军驱逐舰支队支队长。1993年1月至7月任海军基地参谋长。1993年17月至1995年1月任海军舰艇学院院长(副军职)。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任海军北海舰队参谋长(期间:1996年9月至12月在**国防研究班学习)。1997年12月至2000年12月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2000年12月起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舰队党委副书记(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在职研究生班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1992年晋升为海军大校军衔,1996年7月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2002年7月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著有《世界海军史》,与人合著有《空军大辞典》、《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胡学让合著)等。
附录一:海军丁一平、陈先锋中将被降级处分
2003年4月底之后,中央继续严厉追究海军361潜艇事件责任,惩处有关失职人员,继昨天公布撤换海军司令员、政委之后,今天又通过新华社公布给予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丁一平、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陈先锋行政降职处分,同时分别给予其他8名有关人员以行政撤职、降职等纪律处分。另据消息指,361潜艇失事原因现已查明,是由于指挥操纵不当造成的。这8名受处分人员,包括北海舰队司令部首长以及旅顺基地高级将领。
丁一平、陈先锋军队行政职务分别降了一级,即由大军区副职降为正军职,军衔也分别由中将降为少将,首开1988年授衔以来之先例。按规定,正军职军衔只能到少将。因此,丁一平、陈先锋军衔随着职务降低而降到少将。
在部队中,大军区副职军衔最高是中将,正职是上将。解放军的四大总部,总参、总政正副职均可以授上将,但总后、总装(总装备部)只有正职才可以授上将。
接替丁一平、陈先锋的分别是海军副参谋长张展南、南海舰队政委邬华扬。
根据部队条令,降职处分一般降一级,最高为两级,丁一平、陈先锋这次分别降一级,在行政处分中并不是最严厉。部队行政处分最高为开除军籍,另外依次有撤职、降职、记过、警告等处分。
附录二:海军361潜艇事件
中国军方的事故调查表明:361潜艇出事前正处于半潜的“通气管状态”,由于当时海面风浪较大,海水从通气管涌入,使通气管自动关闭,但艇内发电机却依然继续运转,导致两分钟内耗尽舱内氧气,潜艇成真空状态,70名官兵迅速窒息死亡。
2003年4月26日,海军基地接到威海渔民报告,在渤海和黄海交界处的内长山群岛以东海域发现半潜状态的361号潜艇在漂浮,军方立即派员到场,发现361潜艇只有潜望镜部分露出了水面漂浮。
救援人员进入潜艇发现,艇员全部倒毙在自己的工作位置上,没有任何痛苦或挣扎痕迹。经初步检验,潜艇没有任何损坏,死者证实都是急性窒息致死。而艇上的日志只到4月16日,相信他们是在该日死亡。该艇被拖回旅顺基地后,有关人员对艇上的各种仪器数据进行了分析,基本上肯定了事发的经过:
4月16日,该艇在返回青岛威海基地途中为潜艇重新充电。按照程序,充电是要启动柴油发电机,这种发电机启动时需要燃烧大量的氧气,故潜艇需要浮到接近海面,将指挥台上方的潜望镜和进气阀伸到海面上吸入空气。但调查发现,柴油发电机被启动时,进气阀因机械故障并没有打开,柴油机启动后大量吸燃艇内的氧气。有关数据显示,艇内的气体含氧量不足两分钟内即下降到零。
由于361潜艇在进行“静默”训练,中断了所有与外间的电讯联络,故外界没有人能及时发现出了意外。不过,按程序各舱盖当时都是关闭的,因内部氧气被吸光,气压失衡,1至7舱在负压力下,舱口盖已不可能从内打开,故即使官兵企图逃离也不可能。
丁寿岳中将
丁寿岳(1944年~),福建省古田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3军副军长,第20集团军副军长、军长。1999年12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2004年1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1年晋升中将军衔。
丁文斋少将
丁文斋(1922~1996年),原名丁五和,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板浦镇人。1940年冬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队伍,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东海县委负责人宋云龙的警卫员、东海县大队警卫团排长,新四军第3师连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师炮兵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奉命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回国后,从第39军调到炮兵133师工作,历任师参谋长、师长,吉林省军区国防工办主任和党委书记,吉林省军区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因病逝世,终年74岁。
丁玉才少将
丁玉才(1941.10~——),江苏省淮阴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兵种部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丁兆乾少将
丁兆乾(1939.6~——),回族,河南省唐河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司令员等职。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荣杰少将
丁荣杰(1938~——),湖南省湘潭市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研究院政治委员等职。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荣锦少将
丁荣锦(1944~2005.1.26),江苏省东台县人。1964年从安丰中学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某部战士、保密员、参谋、干事、股长等职。1976年底选调参加中央工作组到河南郑州铁路局帮助工作。1979年主动请缨,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场上,恪守革命军人职业道德,坚决执行命令,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在敌人的一次炮火袭击中,由于丁荣锦智慧的判断和刹那间的果敢决定,及时避免了一场重大人员伤亡。1983年3月,被选调到刚组建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先后担任后勤部政治部团职干事、副主任、主任,1998年6月调任武警指挥学院副院长,在领导干部中,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有很强的统筹能力,善于解决棘手问题,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部队高级领导干部。
1998年7月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2005年1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1岁。出版有《武警后勤人才概论》、《橄榄绿絮语》两部专著,其中《橄榄绿絮语》一书在1996年第四届“当代军人喜爱的军版图书”评选中,获全军二等奖。他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有较高质量的理论文章、时事杂谈百余篇。在《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武警教育》、《武警学术》等报刊发表论文30多篇。2001年他负责完成的《群体闹事的社会心理与对策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军事学项目,约25万字,已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获武警部队军事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丁炳生少将
丁炳生(1939~——),江苏省无锡市人。锡山市荡口中学55届毕业生。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是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华夏双拥学院院长。几十年从事作战指挥和教育训练,具有很高的组织指挥能力和教学经验。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与童来喜等人合著有《第三野战军征战记(上、下册)》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丁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丁楷烈士
丁楷(1907~1931.9),安徽省霍山县人。1922年考入设在黄栗杪的霍山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曾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1926年在安庆工业专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考入安庆工业专门学校学习。1927年秋受党的派遣,回到家乡,先后在蔡家河、长岭庵小学任教,以教员的公开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秘密组织赤卫队,镇压罪大恶极的豪绅地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1月底在金竹坪等地发动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有力地支援了皖西西镇暴动。1930年与张友印组织一支革命武装,3月率部转战到杨家河,成立霍山县三区苏维埃政府。5月红军中央独立第一师成立,任第3团政治部主任,转战于金寨、霍山、舒城、潜山一带。1931年红军主力北上,所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1师,任11师政治部主任,坚守大别山根据地,牵制敌人,支援主力北上。9月红军在英山羊角尖召开秘密军事会议,遭到敌人的袭击,即率部迎敌,不幸右胸中弹转送医院,终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光荣牺牲,时年24岁。
丁先华烈士
丁先华(——~1935.10),河南省新县人。早年参加地方游击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豫南、鄂东地区进行游击活动。
1930年5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部第1师,参加袭击京汉线杨家寨车站、杨平口、祁家湾车站的战斗,任28团3连2排排长。后转战于广水、信阳、光山、潢川、新洲、金寨、麻埠等地。1931年由皖西地区西返,参加围攻磨角楼、新集和檀树岗的战斗。8月奔袭漕河镇,南下蕲水、黄安、广济,继之转战于潢川、宋埠、黄安。1932年参加商潢战役。后随部队进击京汉线威逼武汉,经麻城、红安、七里、扶山寨、河口,越京汉线。12月10日抵达陕南地区,18日越巴山,抵通江两河口。1933年5月收复南江、通江、巴中。6月收复长池、木门,占领旺苍坝,直抵苍溪、广元。因机智勇敢,被提升为28团团政治委员。1934年指挥部队反敌六路进攻,战斗中,给战士讲革命道理,鼓足士气,赢得了战斗的胜利。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的战斗取得胜利,4月28团向敌纵深发展,10月攻克青州、横渡涪江、进围江油,连克平武、中坝。红军长征途中,在毛儿盖掩护战士转移,中弹光荣牺牲。
丁纪才烈士
丁纪才(1912~1935.1),安徽省六安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战士、排长、连长,曾支援六(安)霍(山)地方游击队,攻克漫水河、闻家店、燕子河,夺取三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胜利。后随部队由商南东进,进攻麻埠、独山、攻克流波、英山、霍山等地。不久编入红1军第2师、红4军第十11师,随部转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先后参加过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粉碎蒋介石一、二、三、四次反革命“围剿”。1932年10月随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西越京汉铁路,进行战略转移。12月经陕南的城固、西乡、镇巴、石泉、紫阳、安康进入川北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11师扩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0军后,因战功卓著,于1933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30军90师270团团长。1934年任红30军88师副师长。率部参加仪南、营渠、宣达战役,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剿”。1935年1月率部参加广昭战役。1月下旬,在四川广元羊模坎战斗中牺牲,时年23岁。
丁彩光烈士
丁彩光(1909~1931.4),湖北省大悟县人。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秋进入大山寺学校读书。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教员魏炳峰常向学生宣传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听了耳目为之一新。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阅读进步书刊,与同学谈论救国的道理。1927年春黄陂北乡、孝感汪洋店地区农民运动声势日盛一日,参加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建立的国民党党部。同年6月下旬,徐海东受党组织派遣,从北伐军回到乡间,与共产党员田道生接上关系。通过同学田道生的关系,结识了徐海东,在交往中,深受徐海东等共产党员的影响,与徐海东一起组织“贫民救济会”,提出“打富济贫”的口号,联络群众,准备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精神鼓舞下,与徐海东等一起袭击了夏店盐卡,缴获7枝长枪,建立起罗孝边区农民自卫队。11月中旬,随徐海东一起率农民自卫军赴黄安参加黄麻起义。起义后,被编入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928年,受党组织派遣,去河南商城,负责青年工作。10月被编入新成立的鄂东特委特务队,活动在汪洋店、毛家集、夏店、河口一带,积极发展党的组织,筹粮筹款,组织农民武装开展锄奸杀特、打击土豪劣绅等活动。1929年,根据中共黄陂县委指示,夏店区成立暴动指挥部,任指挥长。腊月27日,随特务队参加了汪洋店暴动。旧历年三十,夏店区暴动开始,带领特务队和暴动群众在特务队长江竹青的领导下,向段家畈出发。一路走一路喊:“没有年饭米的人,没有鱼肉过年的人,跟我们一路到地主家里去拿。”沿途拿扁担的、挑箩筐的、背布袋的群众越来越多。群众集中起来后,对大家说:“父老兄弟、嫂子姐妹们,我们是共产党组织的平民救济会,专打土豪劣绅,为穷人出气的,今年天大旱,粮食无收,地主豪绅还逼租要债,不让我们穷人活命。天下的穷人比富人多,是穷人养活了富人”。随后,暴动群众来到黄家窑、细张家田,打开地主粮仓,每人分到一份过年米,沉重打击了当地封建剥削势力。为此,在毛集、新城一带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开仓不开仓,去问丁彩光”1930年先后任红1军1师某团连长、营长。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后,调任红4军第10师政治部民运科长。同年2月下旬,随部队参加了双桥镇活捉国民党34师师长岳维峻的战斗。4月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于河南光山县白雀园,时年2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你可能感兴趣的
- 微生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微生氏的历史和发展_微生姓的祖先是谁?
- 宰父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宰父氏的历史和发展_宰父姓的祖先是谁?
- 夹谷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夹谷氏的历史和发展_夹谷姓的祖先是谁?
- 公良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公良氏的历史和发展_公良姓的祖先是谁?
- 壤驷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壤驷氏的历史和发展_壤驷姓的祖先是谁?
- 漆雕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漆雕氏的历史和发展_漆雕姓的祖先是谁?
- 公西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公西氏的历史和发展_公西姓的祖先是谁?
- 巫马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巫马氏的历史和发展_巫马姓的祖先是谁?
- 羊舌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羊舌氏的历史和发展_羊舌姓的祖先是谁?
- 端木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端木氏的历史和发展_端木姓的祖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