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白氏的历史和发展_白姓的祖先是谁?
时间:2021-11-08 21:26:51 来源:易德居 关键词:白
■姓氏源流
白(Bái)姓源出有六:
1、出自芈姓,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名讳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是为陕西白姓。
3、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4、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5、皇帝赐姓。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① 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② 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来。
③ 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
④ 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
⑤ 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
得姓始祖: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视子,一说为蹇叔子,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 后勇,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白乙丙后积攻升为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并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东北);白锽居郑州(今属河南省);白锽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省)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历史名人
白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妒自杀。
白建:南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并赐田韩城。
白锽: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学,善于文章,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十七岁明经及第,官
至河南府巩县令。
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白朗:河南省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
白瑜娑: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其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于杂录。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
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诏封紫清真人。博览群书,善书,工画,著有《海琼集》等。
白景亮:元朝南阳人,知明法律,善于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
白毓昆:江苏省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创刊《地学杂志》。武昌起义爆发后,宣传革命,策动滦州新军起义,参与组织“北方革命协会”。后任北方革命军政府参谋长,因兵败被捕牺牲。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国民党桂系首脑。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均担任国民党军队重要职务。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长江,白崇禧所统率的军队主力在鄂、湘、桂地区被歼灭。同年底,从南宁逃往台湾省,任蒋介石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病死于台北。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2、堂号
治生堂:源自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此外,白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阳堂”等。
五、宗族特征
1、“白”有纯洁之义,亦象征品德之高洁,白姓族人莫不以此严于律己,以家规家训克己昌明,世代流芳。
2、白姓名人古以有之,文坛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时事,长庆集中载功德”为其写照。
3、白姓虽历经迁徙,但仍为一典型北方姓氏。
4、白姓字行辈份亦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如白方坚所撰《白氏家谱》中河北沧州白姓一支字行为:“玉寿克显,云亭松平,品宏茂令。”
■【白姓宗祠通用对联】
〖白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栖真笔洞;
结社香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士白玉蟾,闽清人,家琼州,字如晦;号海琼子,后隐于武夷山。初至雷州,继为白氏子。博洽群书,善书,工画。诏封紫清真人。有《海琼集》等。下联典指晚唐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北)。贞元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赞善大夫等职。后以得罪权贵,以“越职言事”罪,贬为江州司马。穆宗时,召回长安,目击宦官擅政,朋党倾轧,政治混乱,自请外出,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后官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初与元禛酬咏,号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号齐白。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六贴三十卷。
珍珠赠嫁;
紫石刊书。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贫士白厚,有才学,娶富家刘纯材的女儿为妻,送黑色耳饰十件作聘礼,刘纯材则以珍珠一升、紫鸭千只回赠,并使家僮满路撒烛花。下联典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女儿白金銮,自幼聪敏,十岁时书写《北山移文》(南朝齐文学家孔稚圭作),白居易为她买来终南山紫石刊刻。
栖真笔洞;
结社香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道士白玉蟾,原名葛长庚,继为白氏子,字如晦,号海琼子,福建闽清人。十二岁试童子科,谙熟九经,能诗善赋,且长于书法、绘画。因出于侠义而杀人,逃亡至武夷山,隐居笔洞,改装道士,又游于华南各地。嘉定年间曾应召到朝中,受命驻太乙宫,诏封“紫清真人”,是道教南宗教旨的实际创立者。著有《玉隆集》、《上清集》等。下联典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贞元年间进士,历官校书郎、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晚年在洛阳香山筑楼结社,自号香山居士。
精治于术;
封武安君。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周人白圭,善于经商,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善观时变,主张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经商,认为经商和治国、用兵一样,必须掌握时机,运用智谋,人称他为“治生(谋生计)之祖”。下联典指战国时秦国名将白起,昭王时,从左庶长官至大良造,屡战获胜,夺取韩、魏、赵、楚很多土地,因功封武安君。
清衫司马;
紫清道人。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其《琵琶行》诗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下联典指宋·白玉蟾有道术,诏封为“紫清真人”。
诗书继世;
忠厚传家。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白氏宗祠“香山堂”堂联。
〖白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士名标甲鼎;
完好饮琼林。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更多:kukulv.com
全联典指明代太子少保白钺,字秉德,成化进士,历官礼部尚书。习典故,以词翰称。
南阳开裔叶;
东洛衍支流。
——佚名撰福建省厦门市三十六崎巷白氏宗祠联
〖白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执法不避权贵;
出奇善用兵机。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白姓名人白一清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秦国大将白起,郿(今陕西省眉县)人。昭襄王时,屡立战功,由左庶长连升左更、国尉、大良造,为一时名将。
〖白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诗歌杰作香山士;
辞赋伟奇滤水风。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白居易。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白行简,字知退,白居易的弟弟。元和初年进士,任校书郎,后随白居易在江州、忠州多年,历官左拾遗、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善辞赋、传奇,有传奇小说《李娃传》、辞赋《滤水罗赋》等。
樊素小蛮桃李侍;
黄金白璧坚贞姬。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白居易有二妾,名樊素、小蛮,白诗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之句。下联典指春秋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死,其妾不嫁,吴王闻其贤美,以黄金白璧礼聘,妾辞不受,人称“贞姬”。
立身有则惟勤勉;
处世无能但率真。
——白启寰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楹联家白启寰自题联。
但是人家有遗爱;
曾将诗句结风流。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九江白公祠联。祠在江西九江市,祀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曾在江州任司马。
两州刺史千秋业;
万首歌行八斗才。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白居易墓联。“八斗才”,比喻才华出众。
六根清静林泉好;
七情无牵果木新。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白居萍家厅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白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素口蛮腰,常为侍史;
黄金白璧,难聘贞姬。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白居易二妾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楚·白公胜妾事典。
南阳受姓以还,百代簪缨垂燕翼;
皖水发祥而后,九天雨露满龙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安庆市白家湾白氏宗祠联。上联典指白氏郡望。下联典指本支白氏居于“皖水”、“龙山”(白家湾在大龙山东麓)。
-
下为2006年4月20日以前的资料:
扯淡、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微安西人,白耸为马平人;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三、郡望堂号
【堂号】治生堂: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另外还有南阳堂号。
【郡望】1、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四、历史名人
白圭: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其族人后代现居河北省南宫市西白塔村,约1500人,村中约九成的人为世袭白姓.
白云上:清代书法家。
白玉蟾:宋代名士。博览群书,善书,工画。有《海琼集》等。
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关于白玉蟾的补充介绍:
白玉蟾(1194-1229;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南宋道人,原名葛长庚,字以阅,号缤庵、海琼子、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闽清县。出生于海南岛琼州,后来母亲改嫁,继为白氏子,遂易名白玉蟾,字象甫、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幼天资聪敏颖异,七岁能诵九经,十二岁举童子笠。宋开禧二年(1206)冬,随金丹大师陈楠(泥妨真人陈翠虚),携入罗浮,凡九年始得其道。后隐居著述,遍游江南名山胜地,致力于传播丹道。宋宁宗嘉定间,诏征赴阙,召对称旨,封为紫清明道真人,命馆太乙宫,一日,不知所往。平生“蓬头跣足,一衲弊甚”,然神清气爽。每往来于名山大刹,神异莫测,时称其入水不濡,逢兵不害。白玉蟾博洽群书,能诗善赋,工书擅画。为人豪爽侠义,狂饮而不醉,常乘酒兴即席挥毫,所作篆、隶、草书,所画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在闽浙、粤、赣、鄂一带颇有影响。近代一些书画家的梅花、草书亦源于白氏。著有《海琼集》、《道德宝章》、《罗浮山志》等书。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白玉蟾平生博览群经,无书不读,尤以书法造诣为深。他擅长草书,兼善篆隶。《天朗气清诗贴》是白玉蟾的传世之作,从该幅作品看,行笔气势不凡,情感淋漓尽致,大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的墨韵。《天朗气清诗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白玉蟾还是一名画家、诗人。他的画精于梅竹和人物肖像。他的诗文集自南宋至1969年的七百多年间先后刻印6次。现有《宋白真人玉蟾全集》11卷,约八十万字。白玉蟾的《道德经章句注》共八十一章,是作者对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经》的注解。有学者评之为“文简辞古,言奥绝伦,乃为千金之注,千古来唯此注堪与王弼本比纶”,是研究道家哲学思想的珍贵资料,后由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以楷体抄录,清时被收入《四库全书》。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
关于白行简的补充:
唐代文学家。字知退。华州下陕西渭南东北人,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著有文集10卷,文辞简易,有其兄风格。辞赋尤称精密,文士皆师法之。白行简以传奇著称。代表作《李娃传》。又名《国夫人传》。写荥阳大族郑生热恋长安娼女李娃,屡经波折,几经丧生,终获美好结局(见《太平广记》)。《李娃传》表现了唐代传奇创作中写实手法的高度成就。白行简还撰有《三梦记》,三事皆篇幅短小,文辞简质,而情节颇为离奇。《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即受其影响。
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战国时,秦国有名将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屡战获胜,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后被逼自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子孙世为太原人。
《新唐书》说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孙,而《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说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白仲23世孙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白建曾孙白温,任唐朝检校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第六子白锽,任巩县令,居郑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锽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川、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枝繁叶茂。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为安西(府治今甘肃临潭县东)人,白耸为马平(今广西柳州)人,这时还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诗人,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被称为“诗史 ”。此外,战国时有两个白圭,一为贸易理论家,一为水利专家。隋代有灵武(今属宁夏)人白瑜举,于大业九年(613年)起义,起义军曾发展至数万人。唐代还有文学家白行简(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时宰相白敏中。五代后周有中书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代表作品《墙头马上》,元末有红巾军将领白不信。明代有水利专家白英。清代有书法家白云上、名臣白准泰。近现代有豫西农民武装起义领袖白朗,地理学家白毓昆,国民党桂系首脑白崇禧等。
如今,白姓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73位,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较多人口。 (中华文化信息网)
据诗人白居易的自序家状,他是周代时楚国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后裔。《姓纂》一书上也有一段记载说:“黄帝之后,秦大夫白乙丙,楚有白公胜,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也”。把这两个说法相互印证,则可知白氏家族是源自两三千年以前的楚国公族,推溯起来是上古颛顼帝后裔。
白氏的得姓始祖白公胜,因乱国被诛之后,楚国白氏家族的子孙,为了避乱而纷纷出奔他地,到了战国时期,白姓古人便遍布于山西和陕西等地。
这个成名了两三千年的家族,依照白居易的自序家状和《姓纂》的考证,是源自楚国的公族已如上述。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的历史还要更早些,像《姓氏考略》及《姓氏寻源》等古籍就指出:“元命苞,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白姓是早在炎帝神农氏的时期就已经有了的,他们的姓氏的历史,远远超过了五千年。不论这种说法的可靠性如何,而后来白氏家族发展确是相当复杂的。除了源自楚国公族的一支之外,另外在唐朝以及五代时期,还有许多突厥人和胡人也都以白为姓,甚至,更有人“以地为氏”而姓了白。
关于白氏家族,有以下的文献可资参考——《姓氏考略》:“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书所云白氏之国”;《万姓统谱》:“五代,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庄宗赐姓李。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望出南阳”;《北县氏族略》:“唐白元光本突厥人,封南阳郡王,其后为白氏。”
白(Bái)姓源出有六:
1、出自芈姓,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名讳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是为陕西白姓。
3、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4、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5、皇帝赐姓。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① 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② 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来。
③ 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
④ 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
⑤ 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
得姓始祖: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视子,一说为蹇叔子,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 后勇,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白乙丙后积攻升为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并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东北);白锽居郑州(今属河南省);白锽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省)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历史名人
白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妒自杀。
白建:南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并赐田韩城。
白锽: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学,善于文章,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十七岁明经及第,官
至河南府巩县令。
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白朗:河南省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
白瑜娑: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其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于杂录。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
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诏封紫清真人。博览群书,善书,工画,著有《海琼集》等。
白景亮:元朝南阳人,知明法律,善于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
白毓昆:江苏省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创刊《地学杂志》。武昌起义爆发后,宣传革命,策动滦州新军起义,参与组织“北方革命协会”。后任北方革命军政府参谋长,因兵败被捕牺牲。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国民党桂系首脑。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均担任国民党军队重要职务。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长江,白崇禧所统率的军队主力在鄂、湘、桂地区被歼灭。同年底,从南宁逃往台湾省,任蒋介石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病死于台北。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2、堂号
治生堂:源自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此外,白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阳堂”等。
五、宗族特征
1、“白”有纯洁之义,亦象征品德之高洁,白姓族人莫不以此严于律己,以家规家训克己昌明,世代流芳。
2、白姓名人古以有之,文坛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时事,长庆集中载功德”为其写照。
3、白姓虽历经迁徙,但仍为一典型北方姓氏。
4、白姓字行辈份亦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如白方坚所撰《白氏家谱》中河北沧州白姓一支字行为:“玉寿克显,云亭松平,品宏茂令。”
■【白姓宗祠通用对联】
〖白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栖真笔洞;
结社香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士白玉蟾,闽清人,家琼州,字如晦;号海琼子,后隐于武夷山。初至雷州,继为白氏子。博洽群书,善书,工画。诏封紫清真人。有《海琼集》等。下联典指晚唐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北)。贞元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赞善大夫等职。后以得罪权贵,以“越职言事”罪,贬为江州司马。穆宗时,召回长安,目击宦官擅政,朋党倾轧,政治混乱,自请外出,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后官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初与元禛酬咏,号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号齐白。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六贴三十卷。
珍珠赠嫁;
紫石刊书。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贫士白厚,有才学,娶富家刘纯材的女儿为妻,送黑色耳饰十件作聘礼,刘纯材则以珍珠一升、紫鸭千只回赠,并使家僮满路撒烛花。下联典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女儿白金銮,自幼聪敏,十岁时书写《北山移文》(南朝齐文学家孔稚圭作),白居易为她买来终南山紫石刊刻。
栖真笔洞;
结社香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道士白玉蟾,原名葛长庚,继为白氏子,字如晦,号海琼子,福建闽清人。十二岁试童子科,谙熟九经,能诗善赋,且长于书法、绘画。因出于侠义而杀人,逃亡至武夷山,隐居笔洞,改装道士,又游于华南各地。嘉定年间曾应召到朝中,受命驻太乙宫,诏封“紫清真人”,是道教南宗教旨的实际创立者。著有《玉隆集》、《上清集》等。下联典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贞元年间进士,历官校书郎、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晚年在洛阳香山筑楼结社,自号香山居士。
精治于术;
封武安君。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周人白圭,善于经商,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善观时变,主张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经商,认为经商和治国、用兵一样,必须掌握时机,运用智谋,人称他为“治生(谋生计)之祖”。下联典指战国时秦国名将白起,昭王时,从左庶长官至大良造,屡战获胜,夺取韩、魏、赵、楚很多土地,因功封武安君。
清衫司马;
紫清道人。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其《琵琶行》诗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下联典指宋·白玉蟾有道术,诏封为“紫清真人”。
诗书继世;
忠厚传家。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白氏宗祠“香山堂”堂联。
〖白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士名标甲鼎;
完好饮琼林。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更多:kukulv.com
全联典指明代太子少保白钺,字秉德,成化进士,历官礼部尚书。习典故,以词翰称。
南阳开裔叶;
东洛衍支流。
——佚名撰福建省厦门市三十六崎巷白氏宗祠联
〖白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执法不避权贵;
出奇善用兵机。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白姓名人白一清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秦国大将白起,郿(今陕西省眉县)人。昭襄王时,屡立战功,由左庶长连升左更、国尉、大良造,为一时名将。
〖白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诗歌杰作香山士;
辞赋伟奇滤水风。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白居易。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白行简,字知退,白居易的弟弟。元和初年进士,任校书郎,后随白居易在江州、忠州多年,历官左拾遗、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善辞赋、传奇,有传奇小说《李娃传》、辞赋《滤水罗赋》等。
樊素小蛮桃李侍;
黄金白璧坚贞姬。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白居易有二妾,名樊素、小蛮,白诗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之句。下联典指春秋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死,其妾不嫁,吴王闻其贤美,以黄金白璧礼聘,妾辞不受,人称“贞姬”。
立身有则惟勤勉;
处世无能但率真。
——白启寰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楹联家白启寰自题联。
但是人家有遗爱;
曾将诗句结风流。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九江白公祠联。祠在江西九江市,祀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曾在江州任司马。
两州刺史千秋业;
万首歌行八斗才。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白居易墓联。“八斗才”,比喻才华出众。
六根清静林泉好;
七情无牵果木新。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白居萍家厅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白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素口蛮腰,常为侍史;
黄金白璧,难聘贞姬。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白居易二妾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楚·白公胜妾事典。
南阳受姓以还,百代簪缨垂燕翼;
皖水发祥而后,九天雨露满龙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安庆市白家湾白氏宗祠联。上联典指白氏郡望。下联典指本支白氏居于“皖水”、“龙山”(白家湾在大龙山东麓)。
-
下为2006年4月20日以前的资料:
扯淡、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微安西人,白耸为马平人;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三、郡望堂号
【堂号】治生堂: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另外还有南阳堂号。
【郡望】1、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四、历史名人
白圭: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其族人后代现居河北省南宫市西白塔村,约1500人,村中约九成的人为世袭白姓.
白云上:清代书法家。
白玉蟾:宋代名士。博览群书,善书,工画。有《海琼集》等。
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关于白玉蟾的补充介绍:
白玉蟾(1194-1229;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南宋道人,原名葛长庚,字以阅,号缤庵、海琼子、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闽清县。出生于海南岛琼州,后来母亲改嫁,继为白氏子,遂易名白玉蟾,字象甫、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幼天资聪敏颖异,七岁能诵九经,十二岁举童子笠。宋开禧二年(1206)冬,随金丹大师陈楠(泥妨真人陈翠虚),携入罗浮,凡九年始得其道。后隐居著述,遍游江南名山胜地,致力于传播丹道。宋宁宗嘉定间,诏征赴阙,召对称旨,封为紫清明道真人,命馆太乙宫,一日,不知所往。平生“蓬头跣足,一衲弊甚”,然神清气爽。每往来于名山大刹,神异莫测,时称其入水不濡,逢兵不害。白玉蟾博洽群书,能诗善赋,工书擅画。为人豪爽侠义,狂饮而不醉,常乘酒兴即席挥毫,所作篆、隶、草书,所画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在闽浙、粤、赣、鄂一带颇有影响。近代一些书画家的梅花、草书亦源于白氏。著有《海琼集》、《道德宝章》、《罗浮山志》等书。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白玉蟾平生博览群经,无书不读,尤以书法造诣为深。他擅长草书,兼善篆隶。《天朗气清诗贴》是白玉蟾的传世之作,从该幅作品看,行笔气势不凡,情感淋漓尽致,大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的墨韵。《天朗气清诗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白玉蟾还是一名画家、诗人。他的画精于梅竹和人物肖像。他的诗文集自南宋至1969年的七百多年间先后刻印6次。现有《宋白真人玉蟾全集》11卷,约八十万字。白玉蟾的《道德经章句注》共八十一章,是作者对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经》的注解。有学者评之为“文简辞古,言奥绝伦,乃为千金之注,千古来唯此注堪与王弼本比纶”,是研究道家哲学思想的珍贵资料,后由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以楷体抄录,清时被收入《四库全书》。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
关于白行简的补充:
唐代文学家。字知退。华州下陕西渭南东北人,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著有文集10卷,文辞简易,有其兄风格。辞赋尤称精密,文士皆师法之。白行简以传奇著称。代表作《李娃传》。又名《国夫人传》。写荥阳大族郑生热恋长安娼女李娃,屡经波折,几经丧生,终获美好结局(见《太平广记》)。《李娃传》表现了唐代传奇创作中写实手法的高度成就。白行简还撰有《三梦记》,三事皆篇幅短小,文辞简质,而情节颇为离奇。《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即受其影响。
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战国时,秦国有名将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屡战获胜,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后被逼自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子孙世为太原人。
《新唐书》说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孙,而《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说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白仲23世孙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白建曾孙白温,任唐朝检校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第六子白锽,任巩县令,居郑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锽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川、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枝繁叶茂。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为安西(府治今甘肃临潭县东)人,白耸为马平(今广西柳州)人,这时还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诗人,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被称为“诗史 ”。此外,战国时有两个白圭,一为贸易理论家,一为水利专家。隋代有灵武(今属宁夏)人白瑜举,于大业九年(613年)起义,起义军曾发展至数万人。唐代还有文学家白行简(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时宰相白敏中。五代后周有中书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代表作品《墙头马上》,元末有红巾军将领白不信。明代有水利专家白英。清代有书法家白云上、名臣白准泰。近现代有豫西农民武装起义领袖白朗,地理学家白毓昆,国民党桂系首脑白崇禧等。
如今,白姓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73位,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较多人口。 (中华文化信息网)
据诗人白居易的自序家状,他是周代时楚国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后裔。《姓纂》一书上也有一段记载说:“黄帝之后,秦大夫白乙丙,楚有白公胜,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也”。把这两个说法相互印证,则可知白氏家族是源自两三千年以前的楚国公族,推溯起来是上古颛顼帝后裔。
白氏的得姓始祖白公胜,因乱国被诛之后,楚国白氏家族的子孙,为了避乱而纷纷出奔他地,到了战国时期,白姓古人便遍布于山西和陕西等地。
这个成名了两三千年的家族,依照白居易的自序家状和《姓纂》的考证,是源自楚国的公族已如上述。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的历史还要更早些,像《姓氏考略》及《姓氏寻源》等古籍就指出:“元命苞,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白姓是早在炎帝神农氏的时期就已经有了的,他们的姓氏的历史,远远超过了五千年。不论这种说法的可靠性如何,而后来白氏家族发展确是相当复杂的。除了源自楚国公族的一支之外,另外在唐朝以及五代时期,还有许多突厥人和胡人也都以白为姓,甚至,更有人“以地为氏”而姓了白。
关于白氏家族,有以下的文献可资参考——《姓氏考略》:“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书所云白氏之国”;《万姓统谱》:“五代,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庄宗赐姓李。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望出南阳”;《北县氏族略》:“唐白元光本突厥人,封南阳郡王,其后为白氏。”
你可能感兴趣的
- 微生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微生氏的历史和发展_微生姓的祖先是谁?
- 宰父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宰父氏的历史和发展_宰父姓的祖先是谁?
- 夹谷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夹谷氏的历史和发展_夹谷姓的祖先是谁?
- 公良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公良氏的历史和发展_公良姓的祖先是谁?
- 壤驷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壤驷氏的历史和发展_壤驷姓的祖先是谁?
- 漆雕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漆雕氏的历史和发展_漆雕姓的祖先是谁?
- 公西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公西氏的历史和发展_公西姓的祖先是谁?
- 巫马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巫马氏的历史和发展_巫马姓的祖先是谁?
- 羊舌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羊舌氏的历史和发展_羊舌姓的祖先是谁?
- 端木姓的起源和来历简介_端木氏的历史和发展_端木姓的祖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