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生肖民俗 > 迷人的中国历法

迷人的中国历法

时间:2023-08-02 16:23:31   来源:易德居   关键词:

  易德居是专业风水命理网站,有网友想知道关于中国历法的问题,易德居小编汇集中国历法相关资料提供给网友查看,希望能让你满意,让你起到相应的帮助。

  令人着迷的中国历法

  中国历法总是如此的让我着迷。如果你是一名理工男,一定惊叹于中国历法的精准与巧妙;如果你是一名文艺青年,一定倾心于二十四节气的诗情画意。在惊叹与倾心过后,我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中国历法。

  其实,古代中国是不具备自然科学的土壤的。在古代中国,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并没有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就像中医一样,大都只是经验科学;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科举制度的政策导向,想升官发财,就得背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哪有人愿意去搞自然科学;饭都吃不饱,你想研究一下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力与匀速直线运动有什么关系,是不可能的。而且,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描述公式不方便,不像其他国家的字母文字,描述公式简洁明了,阿拉伯数字引入中国也才100多年而已。虽然有算筹这种描述方法,但是写起来实在不方便,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古人的《九章算术》,一道简单的方程题,用汉字描述的相当复杂。还有就是,古代中国写字使用的是毛笔,一页纸里也就写几十个字,纸和墨在古代也算是值钱的东西,你却用它们来演算方程,简直是暴殄天物。这么多因素,就导致了古代中国数学发展缓慢,历史上的名人也大都是人文学科相关的。

  虽然古代中国对自然科学发展不利,但是每朝每代都十分重视历法,有专门的科技官员天天在那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研究历法,这些科技官员职位还不低,相当于现在的院士。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历法呢?因为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看天吃饭,历法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虽然古人没有太阳系、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但是他们发现太阳的角度,影响了气候、四季、雨水、温度等等;人们需要记录何时种植农作物,何时收割,何时准备冬衣。如果历法不准确,一年差一天,100年就差三个多月;爷爷辈记录七月酷热难耐,到了孙子辈发现七月就变成秋风扫落叶了,这会导致经验记录变得不具有参考价值;所以古人花成百上千年来记录太阳角度的变化,不断地修正一年的时间,确保每年的同一时间,太阳角度一样。

  同样,研究月相的变化也很重要,现代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月亮可能没有那么关注,因为晚上到处都是路灯。但是在古代没有电,月亮是晚上最重要的照明设备,毕竟蜡烛、灯笼只能照几米以内的范围;古人晚上想出来活动,大都只能等到月光比较亮的时候,晚上的重要节日也都是在月圆之夜。比如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全家聚一起,在院子里吃饭、聊天、赏月,圆月之下,蜡烛都不用点;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晚上大家出来闹元宵,猜灯谜。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小青年们等了一个月,终于可以在十五前后晚上出来约会,偷偷摸摸搞点事情了。而初一前后没有月亮,黑漆漆的,很少出门;即使是春节这样一年最喜庆的节日,晚上大家也都待在家里。古人为了掩饰室外没有灯的尴尬,还编出一个除夕的故事:有个叫"夕"的猛兽,会在大年三十晚上出现,于是大家贴上对联,放上拦门棍,都不出门了,在各自家里吃团圆饭。由此可见,月亮在古代的晚上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研究月相的变化也成了历法工作者一大课题。

  月相变化

  中国历法最早起源于夏朝,因此也称为夏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修正,到了汉代形成统一的历法,因此又称汉历,对,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学权威兼天文学院士司马迁制定的《太初历》,那时候就已经总结出一年365天,并已经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以后历朝历代,都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不管是汉历还是夏历,名字都挺好听的,那农历这个名字是如何来的呢?说起来有点搞笑,因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要破四旧,所以就把名字从夏历改成农历了。

  平时我们也称中国历法为阴历,与国际通用的阳历(公元纪年)对应;其实是不准确的,确切的说,中国历法属于阴阳历。二十四节气描述的是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一个周期是一年,属于阳历的范畴;月份记录月相的周期变化,一个周期是一月,属于阴历的范畴。二十四节气和月份通过设置闰月,来巧妙地实现年份上的统一;此时不得不感叹,中国古代历法科技工作者是多么的伟大,不但要为百姓生活、生产服务好,还要照顾百姓的夜生活,我能想象得出他们用毛笔和汉字计算小数点后六位二元一次方程的辛苦。

  古人根据太阳东升西落,最先标定了一日的时间长度,并延伸出了时辰,国外则是发展出了时、分、秒;同时,根据太阳角度的变化和月相的变化,分别总结出一年、一月分别有多少天。但是,古人发现,不管是一年还是一月,都不是日的整数倍。从现代物理的角度看,日、月、年分别与地球自转、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密切相关;之所以说密切相关,不是完全相关,是因为他们之间还互相影响。一日是严格的24小时,但是地球自转一天是23小时56分左右,月球公转周期比一月时间少两天多,地球自转一年的圈数比天数多一,这些原因没有点空间想象能力还真理解不了,我这里就不多说解释了,有兴趣的话我们在留言区交流。直接上结论:一月是29.53天,一年是365.24219天,都不是完整天;一年是12.37个月,也不是整数月。这就给古代历法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使用阴历的国家,希望每个月十五前后都是满月(又称为望月),每个月的初一前后都是新月(又称朔月)。前面说了,一月是29.53天,这就有了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否则,如果每个月固定29(或30)天,日期与月相就渐行渐远了。伊斯兰历法是完全的阴历,每月的日期确实可以反映月相的变化,但是,伊斯兰历法一年固定十二个月,不设闰月,并没有反映太阳周期的变化。因此,伊斯兰历法一年只有354天,每32.6年就与国际通用阳历差一年,这也就导致了任意月份都可以出现在春夏秋冬任一季节;伊斯兰历法更多的是其宗教意义,对农业生产经验很难有参考意义。

  国际上通用的阳历(太阳历),则是根据太阳角度的变化周期来计算的。前面说了,一年是365.24219天;如果一年按365天算,四年就少算了0.96876天,于是就有了四年一闰;但是呢,每四年又多算了0.03124天,100年后就多了0.781天,于是又规定100年整数倍不闰;这又导致每100年少算0.219天,于是又规定每400年再闰。每个程序员在学习编程的入门阶段,都被这个问题折磨过。简单说来就是:满足4的倍数年份,闰;100的倍数,不闰;400的倍数,再闰。其实,如果再继续算,你会发现3200年后又不能闰...但是科学家们没有再算下去。因为,科学家说了,谁他妈管3000多年后的事,那时候人类还有没有都不知道呢。说的也有些道理,民国历法只在大陆用了30多年就玩完了。阳历历法可以准确的反映太阳角度的周期,但是也有其缺点:(1)没有涉及月相变化,月份跟月亮并不相关;(2)具体每个月,仅仅是一个数字,并不能反映太阳在某哪个角度。

  中国历法是阴阳历,既兼顾了纯阴历和太阳历的优点,又舍弃了其中的缺点。月份是阴历的范畴,每个月的十五与满月对应,初一与新月对应;为了保持年份的统一,一年不是固定的十二个月,而是有闰月的概念。二十四节气,则是阳历的范畴,准确反映太阳角度的变化。二十四节气是精确到秒的,比如今年进入秋分的时间是9月23日15时50分02秒,这样就不存在闰年的概念了。同时,二十四节气能精确的反映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也与人们实际的感受一致。比如,夏至日那天太阳距离我们是最近的一天,接下来的一个半月(夏至、小暑、大暑)是最热的时候;冬至日则相反,这天太阳距离我们最远,影子最长,从这天开始数九,接下来的一个半月(冬至、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中国历法的博大精深,不仅仅体现在精确反映太阳角度和月相的变化,更多的是,其已经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古代中国数学、物理发展缓慢,但是文学却是十分发达的,通过文字、诗词歌赋、谚语等文学形式代替枯燥冰冷的数字来描述时间,于是便有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不仅让生活生产经验具有传承性,还让中国历法充满诗情画意,这正是其迷人之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有一些节气字面直接反映了气候的变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提示人们春夏秋冬的开始。立,起始之意。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喜欢立flag。在这些具有仪式感的日子,会让人对过去一段时间做总结,并对接下来的日子做规划。悲伤的人在这个日子,与过去告别,重振精神。

  至,到达之意。夏至,一方面意味着这天太阳距离我们最近、影子最短、白天时间达到最长,另一方面从人们实际感受来看,意味着最酷热难熬的夏天正式开始。冬至则反之。

  春分、秋分里的"分"字实在是太妙。在这一天,全世界任何一处,都是昼夜均分;这一天也是天气冷暖转变的分界线,对于北半球,春分日过后,日长夜短,天气逐渐炎热;秋分日过后,日短夜长,气温逐渐变冷。春分、秋分日过后短暂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

  有一些节气描述了一种气象现象。白露前后,夏日的暑气逐渐消失,昼夜温差变大,夜晚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会在花草树木的叶面上液化为晶莹透剔的露水;而如果到了深秋的霜降节气,晚上温度继续降低,到达0度以下,水蒸气会直接凝华为霜。写到此处,蓦然发现自己远离大自然太久,已经很多年没有关注过露水、霜,小时候在农村,这些都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在古人的诗词中,露水、霜的出镜率也非常高。

  有一些节气则反映了农作物的状态。小麦和水稻是中国几千年以来最重要的农作物。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小满时节,小麦还有半个多月就可以收割,此时正是最关键时期。每每这个时候,都会想起小时候,在北方的农村,站在无垠的麦田边,看着风吹麦浪,那时还不懂什么是思绪万千,只是发呆,百看不厌。小满代表着收获和希望,你身边如果有叫小满的人,ta大概就是小满日出生。

  进入芒种,“有芒的麦子可收,有芒的水稻可种”;芒也谐音忙,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田地里都进入了最繁忙的季节。对于黄淮流域,"收麦如救火",一旦遇到连阴雨、大风、冰雹,庄稼则毁于一旦;收麦之后,要尽快种上夏大豆、玉米,越快越好。"南方水稻也是如此,“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

  有一些节气虽然短短两个字却十分具有画面感。惊蛰,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惊醒,纷纷破土而出,大地万物复苏。惊蛰在长江流域十分准确,北方出生的我,来到南方后经常惊讶于春天的雷声,掀开日历查看,正是惊蛰日前后。“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已经进入"末九",气温回升,雨水增多,“耕牛遍地走”。

  二十四节气除了起到农耕、气候时间记录的作用,还贯穿于整个古典文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这些诗句随手拈来,古人与节气相关的诗句,实在是太多了,试想如果二十四节气被月日代替,中国文学作品里一定会少了很多唯美气息。

  一切与时间相关的东西都会让人的情绪产生共鸣。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不管是悲伤,还是高兴,在时间的冲刷之下,都会趋于平静;而平静的情绪,在某个时间节点提示下,又会变得思绪万千,泪流满面。二十四节气作为度量时间的尺度,每过一段时间都在提示着时间的流逝。冬至日那天,来自北方的你,或许会想起妈妈包的水饺,为了继续这种仪式感,你找了一大圈终于找到一家水饺店,味道一般,你知道你吃的不是水饺,只是想找回这份回忆;夏至已至,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你哼着罗大佑的童年,或许又想起了多年前坐在教室里,望着黑板上数学老师的白色背影,时不时会偷瞄起旁边漂亮的女生,你突然一阵恍惚,那个夏天永远回不去了;在飘着柳絮的春分,你或许想起了当年她拒绝你的那个明媚的午后,那天也是迎着柳絮,你十分悲伤,日记里写下了"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现在再回味起那时的无病呻吟,竟忍不住笑出了声;又是一年秋分时,你或许想起了多年前的今日,在秋风萧瑟的落叶中,正在进行大学军训的分列式汇报表演,在那场改变命运的考试过后你如愿进入了理想的大学,"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你在人群中踢着正步,憧憬着未来的美好时光,你以为一旦考上大学,人生一切都会变得轻松,殊不知,大学毕业后人生艰难的旅程才真正开始。

  从春到秋,从冬到夏,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青春不再,却无能为力。二十四节气就像一个闹钟,时不时敲打着我们,让我们注意时间的变化,每每这个时候都会思绪万千,感叹时间飞逝如此之快。这或许正是二十四节气魅力之所在。

  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三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的初伏、中伏、末伏)、数九(冬至日后开始,共81天),人们常说锻炼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饮食文化上各地也有不同的形式。博大精深的二十四节气也于2016年申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要翻译出二十四节气的韵味,也是很难的。在本文的最后,我们来看看二十四节气是如何翻译成英文的。

  易德居网是专业周易文化网站,我们所提供关于中国历法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大家查阅到相关内容。我们也尽可能提供更加全面资料,在你的生活中能起到一定帮助,你对于本文所讲中国历法相关内容比较满意,请你关注易德居网,我们随时提供你所需要的资料。你也可以随时查看易德居每天更新资料。


梦见

今日黄历

星座测算

十二生肖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