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仁数据的大小5公开师门绝秘:脑中起课诀
易德居是专业风水命理网站,有网友想知道关于大小六壬资料的问题,易德居小编汇集大小六壬资料相关资料提供给网友查看,希望能让你满意,让你起到相应的帮助。
大小六壬资料 5 公开师门绝秘:脑中起课诀
第二节 太极变异与三生万物
我们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太极同样如此。那么,太极到底是如何变化的呢?
太极是无和有的辩证统一,也是零和一的统一,这就意味着,大极包含着两种对立的成份,它也是个矛盾体。太极的运动使无和有的矛盾更加尖锐化,一方面要消失,一方面要产生,这是两个极端即两仪的运动,最后导致了一个第三者——“变易”的产生。
这个“变易”把无和有,生长和死亡综合起来让它们一起前进。产生了一个既有生长、又有死亡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具有实在的内容了。试想,世界上任何东西部可以具有生长和死亡的属性.于是,这个“变易”就从太极的阴阳两仪中产生具有实在意义的事物。
不过,以上的说法,与黑格尔的《小逻辑》一样,只是从概念到概念而已;真正的事物运动,却比这要复杂得多。
事物从一个中心产生了两个对立点,又从两个对立点的统—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的中心,这个较高的中心随即又分裂为两个对立物,从而又统一成为更高层次的中心,这正是我们太极开放和闭合的运动.
阴阳两仪的运动,只是相互朝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运动,它并不代表着事物的前进,而仅仅是一种量变的运动。就象我们的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的运动,它们是随着地环球的存在而长久地进行下去的,不会发生根本的质的改变。
而“三”的运动,就象黑格尔说的“扬弃”的运动,则是一种质的飞跃,它使旧.的矛盾转化成新的矛盾,是事物走向前进的标志。
因此,老子天才地发现了这个规律,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众所周知的着名论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么,我们如何从太极图上看到三的变化呢?
众所周知的太极图,只是反映出了一对阴阳矛盾的互体,它说明转化及事物的量变过程,它是事物的一种平衡运动或者叫稳态运动,但并没有反映出事物的突变过程。
前面说了,太极有两种运动,一种是闭合的运动,一种是开放的运动。所谓闭合的运动,就是太极环首尾相接,如白天黑夜,永久如此。则太极环首尾本相接,而呈现出一个螺旋运动的曲线。
太极图形应该是设想中的两个球体压合成一个球,并沿半径方向剖开所形成的平面图形,实际上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体。只是为了研究和表示的方便,人们把它标准化而画成了正圆。
我们用圆象征着事物的运动是曲线,并且是往复运动的。阴阳两球的合体,代表着两个完全相反的事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矛盾的对立双方在各自的围绕自身中心旋转运动的同时,又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
中间的S曲线,表明二者交接面的时空关系极度地对立和弯曲,这象一堵绝然封闭的墙,双方都不可能透过这堵墙而得到对方的消息,它也表明矛盾的双方是尖锐对立和不相容的。
然而在S曲线的两个端点,即环点上,却是双方联系的桥梁,二者发展到终极,就必须通过环点到达对方,从而走向自己的反面。
从太极中的两个脐点来看,阴面之中是阳脐点,阳面之中是阴脐点,它们是相互包含的。阴阳脐点是双方旋转运动和矛盾分化的中心,在宇宙中代表着黑洞和白洞,它是从太极一个中心中分化出来的两个中心。
以是我们可以看到太极之中就包含了阴阳矛盾的相互对立,相互依赖,而又相互转化的关系。
那么,太极图是怎样打开的呢?
(见图二、1.2).我们设想从术极图的偶环节处打开,于是圆圈就成为了首尾不相接的弹簧拉开,就成不了一个S曲线,这就代表了事物螺旋上升的过程(见
陈维辉《中国数术学纲要》)。
然而.如图一所示.太极图是双环的,外面一环表可以打开呈螺旋上升,而里面一环则又代表太极是不可分的。太极打开以后,又形成了两极分化,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这样由一个太极分化为两个太极,又由两个太极分化成四个太极,以致万个太极(如图二、3)。太极总是这样处于可分又不可分的状态,这就是《地理知本金锁秘》所说:“阴阳二气,相为终始.互为胚胎而未尝相离也”。
列宁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曲线。不仅人的认识,任何事物的运又 何尝不是如此。太极图的展开(如图二、2),就是这样的螺旋曲线,它由无数的链条组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环节,而每一个高一级的环节.都是对其低一级的环节的否定.构成了无数的否定之否定的循环上升的过程。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每一个环节点上也代表了事物运动的度的界限,
当事物处于量变的过程中,则在一定的链条中运动;如果超过了度的环节点,事物就将产生质的飞跃。由此可见事物总是处于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过程中。
太极的打开,就是一种质变.就是前进和发展。太极图反映了整个世界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必然规律。
由此而见,“三”的运动,就是太极的变异(打开)和否定之否定的质的运动。
第三节 “三”与四象
《易传》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那么,这个四象和八卦,又与我们刚才所说的“三”是什么关系呢?
在历史上,人们大都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有些人为了把“三”附会于四象,八卦之中,强行地把“三”加到了太极图中.使太极图出现了三个点,而把中间那个点称之为“黄极”、“玄极”之类,这是不符合太极运动规律的。
前段我们说过,太极图是一个圆.它当然是有一个圆心的,这是阴阳事物在围绕它进行旋转运动的中心,这也就是太极图的一,由这个一分化出了二,即阴阳两方面事物各自的运动中心,这是事物在闭合运动中所反映的状态。这个一,就叫太极。而并不叫“黄级”,也不叫“玄极”。
为什么不叫“黄圾”和“玄极”呢?前面我们说到了,太极之一是“虚一”,它没有任何实在的内容,而只是一种“虚象”而已。太极的“虚一”,可以为无,也可以包含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因为它是无中而生有,是个非常普遍而广大的概念。
比如我们说“1十2=3”,可以说:“1角钱十2角=3角钱。”但说不出:“1角钱十1鼻子=?”。这就是说,普遍的概念〔1、2、3〕可以包含任何的事物,而你把它变成一个具体的概念(1角钱、1个鼻子)以后,它就具有了确定性和局限性,就不能代表普遍的事物了。
而我们在太极中加入了一个“黄极”或“玄极”,就已经给它规定了实际的内容了。因为“黄”是黄色的,“玄”是黑色的,太极图里面出现了黄色和黑色的东西,则说明它已经赋予了一定的事物,而不带有普遍性质了。我们能够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黄色的东西,和黑色的东西生成的吗?“黄极”和“玄极”只是后来被人为加入的,而不能把它作为万物之根本。
不过,河图中例有“天一生水”之说,意思说万物从水开始生成。黑为玄,玄就为一。但里面已经讲过,“天一”并不是水是太极的一。因为“天一”己经把一赋予了“天”的含义,它就已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事物了,而不是包揽一切的“虚一”。
再说四象,四象是在太极闭合中运动的。两仪的展开,必然呈现出四个方向,或叫做四个“象限”。
为什么叫“四象”呢?所谓“象”者,形象也,它并不是具体的现实的事物,它仅仅只反映出事物在空间四个方向上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而已。
四象表示了四时、四方,而在每一象的五行属性。都只是通过“象”反映出来,因此说,四象只是一种静态的时空体系而已—。故《易源》说:“两仪天地也,天以一生水,三生木,地以而生火,四生金。水、火、木、金有其似而无其体。是之谓象,本其象之所出而言,故曰两仪生四象也”。四象遇五则为变.,六、七、八、九则成为具体的有形实体了。这些有形实体的运动,就出现了五行的变化和生克制化的运动机制。
当把四象赋予了一定的事物,则这些事物只表现了一种静态的图象,这些事物的图象反映出事物在产生或萌芽时与周围时空和环境的关系,是互相生成,还是互相冲突,这就决定将来发展的大趋势。
从以上可以看出,“三”和“四”所反映的物质运动状况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同出于阴阳两仪,但它们是一动一静,一个质变,一个量变。三是事物变化的根源.四是事物变化的基础。因此,《老子》和《易传》的说法都有它们由客观依据。而并不相互矛盾。
第四节 八卦与六十四卦运动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对“八卦”二字的理解都是非常神秘的。其实,八卦只是古代贤哲们对事物运动本质的理解和描述而已.揭去其神秘的面纱。连小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认识它。
什么是八卦,八卦就是由四象展开而分成的八组时空方位,并且某一具体的事物“挂”在了其中一组时空之内。“卦”就是“挂”,就是联系。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要占卜吉凶,首先要把自己所处的周围时空分成八个方位,然后用蓍草挂在某一方位上以象征不同的事物,后来演变成一套完整的用蓍草来占算事物的方法。八卦的名称可能正是由此而来。
事物的发展上升到八 卦的层次,就已经和四象完全不同了。它已经具有了质的成份,已经在四象时空中形成了具体的质点。我们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哪怕再大,也只能把它看成是一个质点,这便于我们研究的方便。
现实中的事物也同样如此,无论它事大事小,事多事少;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事物群点,从这一个群点落在了哪一个时空区域内,以及同周围的关系来判断其好坏和吉凶。
我们知道,四象是虚的,它并没有实在的质,而四象五以后,则产生了变,如北方为1,加5则生成了水.南方为2,加5则生成了火.东方为3,加5则生成木,西方为4,加5则生成了金。这时,真正具有实在意义的物质产生了。而事物到了八卦的层次,就已经是这些物质开始自然流动了,因此它们是言之有物。事物到了八卦的层次就是已经产生和开始发展了。
八卦的符号就是三个爻,为什么只用三个爻而木用两个爻和四爻呢?因为三就表示了事物的一种变异,它是前进和发展的概念,三个爻可以反映一个完整的事物和事物的发展情况。八卦用三爻,就把“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两组概念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然而,八卦的三个爻仅仅只能反映停留在某一时空区间内的事物的点的状况,而并不反映该事物向何方向发展的趋势。于是,古人们使用两个八卦叠加在一起,使两点成一线,这样,事物的运动趋向便可一目了然了。
八卦和八卦的叠加、形成了六十四卦,分析六十四卦不同的爻位爻象和周围的关系,便可以完整地判断事物了。
第五节 八卦与六壬时空体系
如果说,我们把两仪四象看成是两维的平面体系,那么,八卦则是三维的立体空间体系。
从两 维时空变异为三维立体时空,这体现出一种时空概念的发展。因为有了三维时空,事物才能有前后、左右、上下的六合运动,事物才能真正地“言之有物”,因此,八卦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既可以代表事物“虚象”的成份,又可以指事物实有的东西,这就是从“三”产生了万物。
从八卦的三维空间中,八卦的三个爻仅仅只能代表某一事物存在于某一点 上,它是不能分开的。如坎卦,在后天卦位上就只代表了事物存在于北方,如果再
叠加一“震”卦。则说明事物将由北而东进行发展,把北方和东方的“卦象”聚合起来,就可以反映该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这就是八卦预测的最基本的原理。
然而,在后期由于八封的演变,有人把八卦叠加的六个爻分别“装”上了不同的天干地支,把每一个爻的“爻象”更加丰富和具体化,这就与原来的《周易》的东西大不相同了。它不仅运用了周易的“卦象”原理,而且把中国古代彭祖时代就产生的“术数”之学也融汇了进去。
虽然,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术数”产生于《周易》它是周易的一个分支。但实际上,《周易》和“术数”是有这不同的历史渊源的。彭祖比《周易》产生的时代要早得多。“数术”的内容比《周易》“卦象”更丰富和高明。
中国古代“术数之最”的大六壬就是一切术数之学的精华,它的精妙和涉及内容的广泛是所有其它术数模型,以及《周易》所不可比拟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易》仅仅是建立在八卦的层次上,而六壬则是直接从太极到两仪,从两仪到四象,又从四象到八卦,进行从无到有,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三维立体空间进行变幻和运动。特别是于地盘的变幻,把整个事物的运动完整地包融于一时空体系之中,使人们对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发展趋势一目了然。这就是建立在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大六壬预测体系。
这套预测体系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把这种思路具体化,模型化和数学化了。
数术学向来是既讲“数”和理,即整个世界运动发展的必然规律,又讲研究和把握这个规律的“术”和法,即各种预测的方法,以及改变自然现象的各种技术。因此,数术学是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完美统一的学问。
我们要知道,不管什么样的预测方法,其时空体系一定要到达八卦的层次,因为它是一个立体时空的基本单位。八卦的点运动以三个爻为起始单元,以六个爻为运动单元。事情上到八卦的层次才言之有物,才能有五行的生克制化,才能确定事情的有无和发展趋势。因此,八卦的判断,必须是六爻整体的判断。
单的爻,必须与整个的卦象联系起来,才能赋予其某种内容,而脱离了整体的卦象去单独谈论阳爻阴爻,是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因此,易卦中的爻辞就是整个封象内容的展开。现在 有许多的人,只看卦象不看爻辞,也能进行准确的判断。
然而,大六壬的起点并不是直接到达八卦的层次。它是直接从太极和两仪开始,然后扩展为四象即四课最后到八卦。它是一个全方位,的并且包含了各种最 细小的原始环节的一套预测体系。
既然事物上到八卦的层次才有五行生克制化,那么在大六壬中,为什么从天地盘和四课开始就有五行生克的运动呢?
这是因为大六壬以太极为起点,这个起点已经不是“虚一”,而是六壬天一生水的“实一”了。这个实一已经是经过了“四象遇五”的演变,产生了实有的东西,而天地盘也就是从一开始产生万物。因此,大六壬可以直接从天地盘、四课、三传中判断事物,而并不虚象。
关于大六壬的太级问题,请参见《大六壬预测机理》一文。
中国数术预测学之“数”的概念
剑虹
一、数的原理
世界上万物都有数。
《四库全书?御定星历考原》说:事物“静则随方而定,动则依数而行”。这说明,数是事物存在和变动的标志。在数术学上,数具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它并不是简单地从数字到数字,而是把世界上的万物同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数”的学说,或叫做“事物运动学说。
那么,数学上的数,到底是什么含义呢?这个数与数学上的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所谓数,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生成、相互斗争、相互转让化的一种量的关系。如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九宫、五行、三才等等,它们都在一定的数中,都有着不同的数量关系。
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而处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事物,都通过一定的数表现出来,如“三堆火”、“五棵数”等等。事物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的增减、变幻反映出来。
因此,数的含义就是一种联系,变动的概念。
数术学的数,在其过程中,与数学的数是等同的,但在其具体内容上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数术学的数是包含了时间和空间范围在内的时空变换体系,它反映了不同时空体系的事物群带关系。
现代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通过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等价的变换,从其等价规律中找出其变量参数,用相对固定的定律、定理和公式求出事物的函变量。这种函变量关系是建立在自然界严谨的逻辑规律体系之中,受着自然界必然规律操纵和检验。
而数术学的数字关系 与各们具体科学的数字关系是否有着某种人为和牵强附会而毫无科学依据呢?
数术学研究的对象是事物与事物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然而,从普遍的现象看来,某种事件的发生,并不与其他事件存在着等价关系,例如:我们要预测卫星发射是否成功,科学家们必须严格地计算卫星定点轨道,掌握各种有关数据。在他们具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才能预测卫星发射是否正常。而数术学的“预测”却 完全不知道这些数据和其中的内情,而靠自己设立了一套“数据”,这套“数据”与卫星发射本身的各项科学数据没有任何操作关系,用它来进行变换和“预测”卫星的发射好坏与否,这对于严谨的科学来说,不是太离谱了吗?
中国古代贤哲们并不愚蠢。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路,正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数字
本身更深层的奥秘,才开始了解决预测学上重大难题的艰苦探索。
数术学研究的是事物的整体群落关系或者系统关系,它只考虑事物的形成与否,和其整体的发展趋向,以及影响事物的主客观因素,而并不研究事物如何形成和形成过程中数量关系。而并不是某项具体事件内部的数量关系和其相对稳定的函变关系。
还是举卫星为例。具体科学所研究的是卫星发射轨道,和卫星动力、加速度等等,这是发射卫星的具体问题。而数术学则完全抛开了这些具体的数据、公式、规律等等。这是发射卫星的具体问题。而数术学则完全抛开了这些具体的数据、公式、规律等等。它只从这个事物的本身,即“卫星能否发射”和“发射能否成功”这个角度来进行理论研究,并且找出卫星在发射过程中将会受到哪一方面的影响,诸如“天时”、“地利”、“人和”之类,开始进行数的筹算,由此而判断卫星发射过程中将突然发生的转折和将要遇到的各种后果等等。 ’
这里遇到了一个问题:“事物本身”的形成和变化到底取决于什么呢?哲学家说:事物的产生取决于物质的运动。科学家说:事物的产生取决于自然界的规律和有序化的发展。神学家说:世上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由“上帝”安排的,而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上帝”的意志。
中国古代数术学家们则认为,世上任何事物,都是由“气数”来决定的,一件事物的能否成立,或者什么时候产生变化,取决于其“气数”的发展、演变。数术学就是研究气数的学问。过去人们常说:“此人不成气数”,意思就是说他不会有何成就。
当然,古老的“气数”说,与当今高度发达的自然科学相比 ,显得那样原始和“不科学”。但是,从它存在了几千年这件事本身来看。它并不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它虽然不同于现代流行的任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但它与当今社会崭露头角且仍倍受指责的气功、人体和思维科学有着不谋而合之处。正是由于它的“不可思议”,所以它总是被列入“异教邪说”“封建迷信”等等之例。
那么,什么叫气数呢?它以什么来衡量?用气数来衡量事物有没有科学性?
所谓“气数”,就是各种“气质”的组合的数量关系,这种气质,就是事物不同外在属性的综合。例如:此人脾气很躁,便显火性,但又刚毅,则显金性,并且仁义,更显木性等等,此人不同性格的综合,构成了他特有的气质,便形成了它的气数。
衡量气数的基本单元,是“五行”之象。即金、木、水、火、土五种气质。五行不仅仅是简单的五种原素,它还代表了五种时间和空间方位体系,并且还囊括了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物候变化以及人的心理、行为变化等等的整体框架。
五行的属性并不是人们强加上去的。《易源》说:“然则五行也者,盖其托数以纪实,而非因数以得体也”。它是人们根据一年四季重复不断的变化规律,而以五种已知的物质形态。来象征性地描述了这种规律、因此,它只是“托数以纪实”而已。
我们知道,中国数术学是以“象”作为它的基本研究对象。所谓“象”就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所谓的“象数”也属于“气数”的范筹。凡物皆有象,有象便有数,象数是事物本质的外在反映。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知,数术学是从事物现象出发而推究基本质的学问。它在具体的运算过程中仅仅以现象作为时空的变换参量,而不是从事物本质的内在差别人手,来研究事物本质的量的变化,它是从事物与事物间的联系中来求得“数”的平衡和“数”的转化,例如:五行的本身,也仅仅是五种普遍的性质而已;它代表某个具体事物,只是象征着该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该事物的发展变化.也是自然界的运动所反映在这五种属性上的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推进的作用。
从现象来研究本质.并不是不可能的.在古代自然科学很不发达时。人们都是靠这种方法来认识自然界的,只不过中国人已经把它高度提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使之要更加精确化和完善化了。
不过用现象来推求事物的本质,必然会遇到许多虚假的错综复杂的现象,这就带来了相当的麻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古代贤哲们便找到了许多判断虚假现象和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取本质或接近本质现象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最根本的就是通过“气数”的推算,以达到判断事物是否形成和发展的技术。
任问事物一旦形成,就必然会按照它自己的运动规律不来发展,也就是说、某事物的“数”一旦形成。这个“数”就有着它自己的发展现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数难逃”。
用“气数”来推究事物,它不仅仅代表了事物所具有的各种性质,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不同的时空体系,不同的数就表示了不同的时空状况。整个术数学就是把事物和时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例如阴阳、四象、八卦等等。数的变化,也就是时空的变化,时空的变化又产生了数的变化。
我们知道,《易经》就是用八组基本的时空方位和八级包罗万象的事物群紧紧相连,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件事发起于某一时空体系,它便与该时空中的事物群发生了联系,由此,它的数便已经确定,它的一切运动便直接受到了该事物群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当它脱离了该时空,而转向另一事物群.它的“数”就发生了变化.它又在一种新的环境中运动.又受到新的事物群的影响和制约。
当我们发现事物从一组时空迈向另一组时空领域时,或者它们的“数”发生变化时.确实存在着某种人们所难以察觉的规律性.事物的产生,发展相消亡.已经不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运动了.而其“数”的变化规律,确确实实能够反映事物的运动规律,我们只要抓住这个规律.于是便可以说.我们对世上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动向的预测。也就能够成立了!
那么.这个规律在哪里呢?就在我们太极模型之中.在中国古代贤哲们为我们设计的精妙的数术之中。
二、生数.成数
什么叫“生数”和“成数”呢?顾名思义.生数就是产生万物之数。成数就是成就万物之数。
在河图中.生数为一、二、三、四,成数为六、七、八、九.五为中数、这些数字在事物的生成过程中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我们先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谈起。
所谓太极就是一.两仪就是二.从一到二,从二到四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层次,它们都属于生数的范围。那么,生数有什么性质呢?
《易源》说:“两仪天地也,天以一生水,三生木;地以二生火,四生金。水、火、木、金,有其似而无其体,是之谓象。本其象所出而言,故曰:两仪生四象也。”
这就是说.所谓“四象”,只是四种现象或形象而己,它们有其似而本其体、只有虚数而并没有实在的内容.虽然一代表水.二代表火、三代表木、四代表金.但它们仅仅是取其“象”而已。一、二、三、四只是按照一定的次序分立四时,而主四季之性,它们是不变的。为天地本数(见第四节)。因此称为”四初数”,即初始、原始的意思。
虽然一、二、三、四是“虚“的,但任何事物都不能离开它们,它们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元.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和发展的根据.故而又把它们称为生数。
那么,它们是如何产生万物的呢?
《易源》说:一水、三木受数于天.而未有得乎地,二火、四金受数于地,而未有得乎灭.若夫五则天体之,地承之.地天于此乎交、变化于此乎起.则与向之水、火、木、金绝异矣.自有五以后奇偶变矣.向之得一者.合五为六。而水行遂成矣,以其生于阳而成于阴也;向之得二者,合五为七.而火行亦成矣.以其生于阴成于阳也;木三金四之得五,而成八成九者,亦皆一理也……故五者,天地生成之冲,变化之始也.非如四行之质,一受定形,而逐不能流变也.方其应感,则五之气,固已分播于所主之方,及其凝聚,则五之体,又皆随着于赋物之地,故五能冒四,而四亦载五也。从其播而命,则一五固可该矣,随其着而言之,则四之成体者.亦可指为五托体也,是以五之为数,时隐时见,而多少不可得齐也”。
从四象到万物生成,必须有一个重要数的参人,这就是“五”.五是天地之中数,它虽然是天数,但其体却为土,为地数,因此,它就具有了“杂四行以成五行”的性质。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是阴阳相交而成,如不相交融则为“虚象”而无实形矣。天一北方水,天三东方本,地二南方火,地四西方金,它们各得其位,静则不相交感,而必须遇到流变之数五,即同时具有阴阳两种属性的中数五,才可“明阳相得”、“杂而成物”。
天一杂五以成六,地二杂五以成七:天三杂五以成八,地四杂五以九。六、七、八、九由此而得,它们是从四象中产生出来的实有成份,四象至此.才能言之有物,故此得名而为“成数”。
不过,六、七、八、九已经不为四象了,它们已具有了实在的东西,已经是在不断的演变之中,《易经》有“用九、用六”,〈连山〉〈归载〉也有“用七、用八”,卜筮有九六之变,数术有“七伏”、“八草”等等,都代表了它们是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三、变数、极数、衍数
〈礼稽命征〉说:“天有三统,物有三变”。那么,是哪三变呢?
《易源》说:“一变而四象遇五.功用以始,今蓍之所着,尽揲数出策,无不立本于四:而听变于五者是也。二变而九六有象;乾坤以成,则易之蕴于是乎具矣.三变而七八对峙,六子以生,则八卦具,而可伸之以为六十四矣,夫子常谓小成之变。“
这就是说,从太极到两仪,两仪到四象,还并不为变,还属于一种自然流行的过程,若寻变化,必须“四象遇五”,此为一变也,物变为九、六,此为阴阳之极二变也,九、六生七八以成六子,而发展为万物,此三变也。
四象遇五而产生变化,五是变化之始,但其数又“时隐时见”恍惚不定,五托数于四象之中,其体则随着所取之地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五数没有象,它分播于四时之中,为四时交接之中数,因此而把它立在中央.以主四时之变。
我们说“五为变始”,那么为什么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呢?这里的“三生万物”和五开始生万物是否产生了矛盾?
《易源》说:“此其何故也?曰:是有妙理焉,有实三,有虚三,实三也者,全象其体,可以枚数及者也,积三画以成初卦,兼两三以成重卦,卦一象三之为三才,六其三揲,而为十有八变,皆其实有此三者也……,虚三也者,本天数也,以化醇化生之则,次第求之,其序则当在三,而此三实无形质也。于是循号物之数,率十以言,则夫自三以降,历四五以及九十.自当次数,而老氏道序.殊不其然,盖生万,则此三也者,固无在三之质,而实能揽擅生万之用,故得目之以虚三也”。
因为在四象以内,皆为虚数,故“三生万物”,则并无形质。正因为它没有具体的形质,没有实在的内容,所以这是一个普遍的真理,当我们说:“l十2于3”而并不赋予它任何事物时,它就成为了一个普遍的永恒的真理,当我们把某种事物赋加给它,说“一个男人十两杯水”,则不一定能得出一个“三“的数字来。因此,老于所说的“三生万物”只是一个“虚三”而已。
八卦之三爻的“三”,是不是虚的呢?非也。从四象到八卦已经是不同的层次了,这个“三”是杂五行以成物以后之三,它是实有之物的次序。八卦之三是“言之有物”,它是事物形象的组合.所以叫做”实三”。
这样,五数就成了具体事物形变的开端,它是事物变化的最初阶段,所以把它称为“五初数”。
事物第二变而“九六有象”,在《易经》中,“用九、用六”是乾坤二卦之爻辞,九、六是老阳和老阴相互转化的极数,它们表示了具有实在性事物的变化,代表了太极模型中所反映出来的明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矛盾运动。
事物第三变“七八对峙”,七、八是少阳和少阴之数,它是由九、六所产生,即用乾坤二卦相互杂感从下到上逐爻变化而成。因此说七、八为乾坤和六子相叠,组成了六十四卦,以纪万物之成。
我们再来看看极数。
古人云,“极数知来之谓占。”我们不明极数,乃不能言占,那么什么是极数呢?
所谓极者,就是极点,极端。而极数,则是事物的发展到了极点之数。
在太极模型中,阳之极则变阴.阴之极则变阳,阴阳总是到了自己的极点而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易经〉中的“用九、用六”,正是这种阴阳互孪之极点。
然而,“九、六”之变仅仅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它是一组事物的“互体”:即正反两方面的运动,它并没有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的中间变化的过程,或者叫做“扬弃”了阴阳两方面的中间运动状态。比如,阴阳为二,而必须到三才能前进,四象到五才产生变化等等,这就要牵涉到三和五的问题。
《易源》说:“变之极乎,三其三五也”又云:“是五数至变之极也,何以知其然也?五虽得为变始,而九实常为变极也,主五而及九,则始变之五,既以九出矣,运五之九,亦又九变也,是两皆臻极也
这里,它把五数称为极,五为始变之极。九为变数之极,.“三其三五”为十五,也称为极,而且三和五又是紧紧相连,这里面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天机呢?
为了弄清“极数”的意义,我们首先必须明白“衍数”的概念。,
什么叫“衍数”?衍者,开展、发挥、推衍也,而衍数,则为推衍之数。
那么:何数可推衍呢?
《易源》说:“一水、二火、三木、四金各守其有定而不动,故其数无变,无变则不容推衍也,积而至于天五,则刚柔,有感有革,变化于此乎始,故遂祖之以为变元也,自一五为衍之,以及乎十,则五几十变矣,比物丑类,自未有天地,以至既为万物,象率管此,不惟不必更衍亦自不可复衍,故遂命为大衍也。曰大者,至极而无以加也,十其五而后姑大衍,则二其五以肇变者,是为小衍也”。
这就是说,四象各守其位,是不可推衍的,而至五则为变始。故五为衍数,变化之一五,则为小衍。几数有十,则五将有十变,五其十则为五十,则为大衍。故古人云:“大衍之数五十”也。
《易源》又云:“叁五者,取—五而三之;以为十五也。尤叁天者,取天数之一、三、五兼而用之,以为乾九也。用叁天之法,以观叁五之则,而五之错乎三,以总乎四十五者可明也……推一五而三之,以为十五,十五已见;又从而三之,则夫始而象四变五也。已而为叁两之九六也.已又为七八之六子也;则八纯卦已成。而六十四者,悉有其象矣,已又取八纯卦者,垒实而八之,则几天地、人物、事为、吉凶何者当为何象,何象当生何验,遂皆可以竖定也,夫子所谓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者,如此其极,而如此其定也”。
用五数进行推衍,推一五,则始变,二五,则九六有象,七、八有成,推三五则六十四卦以成万物之象,故为“十以见(见万物之意)”。而三其三五,则又开始了“从四变五”的往复循环。故“三其三五”之四十五为事物循环往复的终点和起点,也称为极数。这也就是《易源》所说:变之极乎,三其在五也”的真正含义。然而这里遇到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又‘大衍之数五十“,为何不能成极,而独用45数呢?
道理很简单,九为变数之极,十为不变数,推五至九,其变乃出,故五其九为四十五数是也,天地数五十五减去十不变数,故余四十五为变极也。
不过,四十五乃为“小成之变”,还有“大成之变”即“阳九百六”之变等等,正为“邵康节所以怕处其极者”之变,此当别论。
四、本数、用数、设数。
何为本数,何为用数,何为设数?
《易源》说:“本数也者,自然而然,天地之十全数是也,太其载之洛书,亦比之本数也。用数也者,倚本数而致功用也,河图例易水火,以明克制,则本数之为用数,此其发端也。惟夫四象所象之四,叁五所倚之五,则皆直取天地五初数,以为之用也,及夫三两之成,而为九六也。九六之派而为七八也。天地元无此数,而人设焉,以追写变化者也。凡此之类,皆为设数也。”
本数为事物的自然发展,也是事物先天发展之数,它的数通过河图数表现出来,以一六、二七、三八、四九,各得生成之数,而各居本位。它按照天地事物的自然流动,而次第相生,不断地循环往复。正如年、月、日、时,不依物变而变,它相对于事物来说,体现出一种静目止的状态。用现代物理学的话说,是“均速直线运动”。 :
而“用数”的出现,则就非同一般了,它体现了事物纷繁变化的运动趋势,它有如在“均速直线运动”上出现了加速或减速的运动,它具体的数字是通过洛书反映出来。因此,洛书为后天变化之数。
洛书之所谓变化者,是因为它乾坤坎离各异其位,而以乾坤为体,以坎离为用,艮、震、兑、巽从其为用,洛书变西金而位于南,变南火而置之于西,构成了反向的相克之序,事物克则逆、逆则反、反则变。因此.它代表了一种事物变化的程序。
所谓“用数”,就是一种起用之数,它是某一具体事物产生变化的开始环节,正因为它代表了该事物的运动,才被取之为用。用数是一种偶然性的变数,它是事物的发用、发端,即事物动在哪里,从哪里开始由静变动。因此,它是事物的起始边界条件。任何一件具体的事物,都从“用”开始,有一用数,才能知道事物和事物的发展。
“用”是一种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它的发生虽然具体有着偶然的机率,但它仍然是受着自然界必然规律的支配。“用”受着具体事物所处的天时、地利、人和即周围环境的影响,虽然它的发生是变动不居,难以捉摸的,但是,在这种变动中,必然包含着某种趋势;这种趋势是可以把握的。我们的一切数术方法,如易经、六壬、奇门等等,都是用于找寻这种变动性之中的必然性规律的。
“用”必然有“实用”和“虚用”,。实用”就是“有用”,事物能够发生或产生变化。“虚用”就是事物不能发生,或已有事物走向破灭和消亡,因此为无用”。
“有用”的必要条件是.二,数全,二.气足;气数不足,就不能或很难成就事物,而气数充足的标志是:二,旺相之数,二,生长之数,它使事物很快成就而有“应”。
“无用”则正好相反,它是事物处于“空亡”,和减数之中,使得事情难以成就,比如:我们想办成一件事,心里是这么想的,也这么去做了,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或者准备得不充分,则事情没有办成或垮台了,这里所谓的“气数”,也就是天、地、人三者的和谐关系,是一切主观的和客观的条件因素。
本数和用数的区别,就象一片大海,和在大海上行驶的渔船,大海是固定的,而渔船却是变动的。在大海上的渔船,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或沉没。
事物的这种“本”和“用”的关系,对我们数术预测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从这里可以找到事物的“现”与“不现”,‘成”与“不成”,事物的好坏、吉凶、也就全部隐含在其中了。
设数的出现,则全在于人为地运筹了,它属于数术运筹学的领域。
所谓设数,就是事物本无此数,而去人为增设一数,以左右事物的发展,我们知道了本数是必然的规律,用数是偶然的机率,我们可在用“用数“来求得事物必然性发展的变化趋势,但如果仅仅知道这一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的行为也是可变动的.也是可以由自已来安排的,这就是我们的数术运筹学说。
数术运筹学说.是一口专门的理论和技术,在此文中,我们将不作讨论。
以上为笔者抛砖引玉之说,难免许多错误和缺陷之处,但望数术同道批评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