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生肖民俗 > 寒衣节15大风俗禁忌

寒衣节15大风俗禁忌

时间:2023-12-29 13:05:34   来源:易德居   关键词:

  易德居是专业风水命理网站,有网友想知道关于民俗禁忌的问题,易德居小编汇集 寒衣节风俗禁忌相关资料提供给网友查看,希望能让你满意,让你起到相应的帮助。

  寒衣节15大风俗禁忌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小时候常听老一辈的人说,这天千万不能到处乱跑,尤其是晚上,不然轻则生病大则。以下这些禁忌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寒衣节15大风俗禁忌,希望有所帮助!

  寒衣节15大风俗禁忌

  寒衣节重要习俗

  1、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烧钱纸封包。

  2、放河灯

  河灯一般就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寒衣节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3、烧寒衣

  也就是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4、吃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5、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6、金银包袱

  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

  7、逆糍

  在惠州传统的风俗中,“十月朝”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牛的生日,也是惠州传统的祭牛节。在这一天,惠州人要吃一种叫“逆糍”的传统食品。惠州人认为,牛为人类辛勤劳动了一年,要慰劳慰劳牛。

  除了做些逆糍供奉牛神外,还有一些农户将菜叶包裹着逆糍来喂牛,祈求它身强体健。剩下的逆糍除了自己吃外,还会送给亲朋好友。久而久之,这逆糍就成了惠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食品之一。

  8、糍粑

  “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这是一句客家俗语,说的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糍粑。十月初一恰逢秋收完毕,勤劳的客家人会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后,以糯米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馅料,做成应节食物糍粑,以慰劳一家老少,庆贺丰收。

  吃糍粑最过瘾的吃法就是吃烤糍粑,冬日的山区阴寒潮湿,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大伙围坐一团。将糍粑放在火盆木炭上烤炙,糍粑在炭火中渐渐鼓胀,叽叽作响,表皮微微隆起后像个大包子。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腾出,用口撕咬外酥内软外黄里白,似一个“金包银”的糍粑拿在手里软乎乎的,但千万要注意避免烫了口舌。

  9、饺子

  洛阳有话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

  民间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他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了驱寒药材,煮熟做成“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饺子馅料有荤有素,这种合理营养搭配,能起到进补养生的作用。除了必须的肉类和蔬菜,大蒜等调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体抵抗力的作用。

  10、穿冬衣

  旧时候,寒衣节这天是换季的日子,当母亲的会把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穿上,这样既能防止感冒,又能体现母爱和家庭温暖。现在虽然不用穿棉衣了,但是也要注意增减衣服,适应气候变化。寒衣节后气温会逐渐下降,要多穿些保暖的衣服。

  11、试取暖

  寒衣节后天气会越来越冷,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试取暖。有的地方会生火堆,在火堆旁边烤火取暖,并且唱歌跳舞。有的地方会用炭火炉子,在炉子上煮茶或者煮饺子,饺子是寒衣节的传统食物之一,象征着团圆和温暖。

  寒衣节十五大禁忌

  1、忌半夜晾衣服

  在鬼魂四处出没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设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烦找谁?

  2、忌披头散发睡觉

  鬼月,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3、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更加不要去偏远或者人少的地方,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4、忌半夜庆生

  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

  5、忌说“鬼”字

  在寒衣节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6、忌乱踩冥纸

  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7、忌乱拍他人肩头

  民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两肩及头顶上,会让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寒衣节普渡时随意乱拍他人肩头,岂不是想拍熄对方的火,让鬼魂找他的麻烦?

  8、忌将筷子插在碗上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鬼魂来与你分享食物。

  9、床头忌挂风铃

  因风铃会招阴。

  10、忌偷吃祭拜的祭品

  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11、忌轻易的回头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否则会有麻烦。

  12、忌下水游泳

  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13、忌吹口哨

  晚上吹口哨,容易吸引鬼魂的注意。

  14、晚上出门忌呼喊名字

  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鬼魂记住你的名字。

  15、不要随便捡起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找麻烦。

  寒衣节各地风俗

  1、晋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2、洛阳

  洛阳话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这些东西油膏肥腻,操作间不免弄得满手、满脸皆是。

  市区、偃师、宜阳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坟烧寒衣,而在家门口及十字路口烧。待到十月初一这天,瞅着天快黑了,人们抓把土灰,在家门前撒一个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祭奠先人。讲究的人家,会特意跑到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为“游魂路鬼”送寒衣,为的是“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贿赂那些流浪鬼,使它们能与自家的亡人和平共处。

  新安县另有讲究:新出嫁的媳妇逢十月初一,得为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庙祭祖者,还得奏起鼓乐助兴。

  3、北京

  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它是用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一般是一张纸破三条或四条。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则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则印上红色图案(一般均为牡丹、菊花、蝴蝶的连续图案)。也有用素色纸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有的把这些寒衣纸剪成衣裤状,有的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化。还有的更为讲究的富人,则是请冥衣铺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一并装在包裹内,供罢焚化。

  宅府门第,在祠堂里设奠;一般人家则将包裹当成主位,在堂上设奠,多以三碗水饺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鲜果品、满汉糕点、冷荤热炒,均无定例。焚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行四叩首礼(谓“神三鬼四”)。祭罢,或送坟地,或在门口焚之。老丧一律不举哀。

  4、鲁

  鲁中一带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烧寒衣,为无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

  鲁西南一带,寒衣节上除了准备寒衣外,还以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供阴间娱乐。

  5、南京

  南京地区送寒衣,要将各种冥衣装一红纸袋里,上面写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门外焚化,同时将刚收获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让祖先尝新。其实,这一系列的祭祀活动都是缅怀祖先,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的表现。

  6、北京

  “十月一,送寒衣”这句老话最早就来源于老北京,大概在明朝的时候,老百姓们就有送寒衣的习俗了,每年天气逐渐变冷的时候,人们都会穿上保暖的衣服,而这个时候也应该为死去的亲人们送去寒衣了。因此,每年的十月初一,人们都会用纸糊制成寒衣,在寒衣包袱上写上名字和地址,为死去的亲人焚烧。

  7、南京

  南京的人们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将各种颜色的纸糊成衣服、鞋帽等,并且装在一个红色的纸袋里,写上死去的亲人的名字和身份,晚上把红色的纸袋供上祭奠一番,然后再焚烧,以此来表示对亲人的记挂,保佑亲人。有的人们还会用收获的粮食做一些羹来让亲人们尝新。

  8、洛阳

  在洛阳有一句古话:“十月一,油唧唧”,这句话是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会炸一些食物,包饺子,用这些食品来供奉祖先,由于这些食物比较肥腻,因此会弄得“油唧唧”。在洛阳,部分地区的人们不去坟头烧寒衣,而是在家门口或者十字路口的地方烧寒衣。在十月初一这天的傍晚,在天快黑的时候,人们会抓一把土,在家门口撒成一个圆圈状,然后焚烧寒衣来祭奠祖先。一些热心的人们还会到十字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焚烧送去寒衣。

  9、山东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山东人为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他们会将自己秋收的物品为死去的亲人供上,向祖先报告一年的丰收成果。除了这些之外,他们也会用彩纸剪成衣服,为祖先焚烧,表示“十月一,上坟烧寒衣”的意思,为死去的亲人送去过冬的衣服。在山东的淄川地区,他们除了上坟祭祖之外,在傍晚还会到野外的路口,为那些没有后人的死者添送寒衣。

  10、山西

  在晋南地区,人们习惯用五色纸做成衣服,然后在纸里加上棉花,意思是说为去世的亲人做一些棉衣、棉被,也好让他们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而在晋北地区,人们讲究用五色纸做成衣、帽、鞋、被等各种御寒物品,有的人们还会用纸做一套房屋,有门有窗,为死者焚烧,非常精致美观。

  寒衣节的来历传说

  有关寒衣节的来历,版本有多种,最早的是来源于周朝的腊祭日,这天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而时间恰好在农历十月一日,而在之后的《诗经》、《唐大诏令集》、宋代的《岁时杂记》、明代的《帝京景物略·春场》中都有记载十月一日祭祀祖先的内容,清朝的《帝京岁时纪胜》有具体提到“寒衣节”时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1、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2、商人促销伎俩

  还有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据不完全可靠消息,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

  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3、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他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时,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曰:“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在加衣避寒的同时,还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寒衣节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吗?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习俗变迁

  古时,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由家长率领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用筐篓,要用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节日当天,则由族长带领家族中的男姓,抬着食盒、大方桌和丰盛的供品(20至30个大碗),逐个到坟前祭拜,叫“上大坟”。

  现已改为一家一户携带少量供品(一般是饺子)“上小坟”了。如今,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已淡化,许多人特别是城里人,只是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来怀念逝去的亲人。

  寒衣节历史沿革

  1、周朝

  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代,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节日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间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寒衣节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2、北宋

  北宋时期,寒衣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方面:授衣和烧衣。所谓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以示关怀。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十月日,宰臣已下受衣着锦袄三日。”吕希哲的《岁时杂记》也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烧衣即为逝者备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坟前烧掉。《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写京城开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对送寒衣一事十分重视,在寒衣节到来前,冥衣店便备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们在十月一这天烧献故人。

  3、南宋

  南宋时期,民间开始兴起在十月朔日扫墓,并焚烧衣物。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至元代,将十月一日祭先上坟称之为送寒衣节。《析津志辑佚·岁纪》:“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4、明代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寒衣也更加丰富多彩。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对当时京城寒衣节的情况作了较详细记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当时送寒衣也十分讲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并在上面郑重地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送的时侯还有一定的规矩:亡故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而新亡者的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给新亡者送寒衣时,还要大哭一场,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此外,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据说有一点没烧尽,亡者也无法取走。

  5、清代

  清代的寒衣节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旧俗,如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说:“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但在规模和所送物品上,却较前更为讲究,不但送衣服,还送钞票。如在北京地区,每年十月一以前人们就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即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买回家后再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然后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种颜色的图案,有的还把寒衣纸剪成衣裤状。寒衣做好后,再装进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然后拿到墓前焚烧。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由此可见,清代人送寒衣,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

  易德居网是专业周易文化网站,我们所提供关于 寒衣节风俗禁忌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大家查阅到相关内容。我们也尽可能提供更加全面资料,在你的生活中能起到一定帮助,你对于本文所讲民俗禁忌相关内容比较满意,请你关注易德居网,我们随时提供你所需要的资料。你也可以随时查看易德居每天更新资料。


梦见

今日黄历

星座测算

十二生肖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