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级而上:六壬数据推荐2
易德居是专业风水命理网站,有网友想知道关于六壬资料的问题,易德居小编汇集六壬资料相关资料提供给网友查看,希望能让你满意,让你起到相应的帮助。
拾级而上:六壬资料推荐 2
六、《六壬指南》、《六壬大全》
往后的这些书,评述起来就越来越困难了。因为,都是经典,而且经典得无以复加。就像这里要说的《六壬指南》《大全》,你能怎么描述它们的重要呢?我想我会写得很简单,简单,可能正是因为它的重要,重要地无话可说。
这两本书如果拿下来,按照一个不太成型的标准,大概能达到一个中级水平。就教学来说,那基本是高级水平。不过这也是大体而论。众所周知,易学、术数学,看书必不可少,不过想要达到高水平,真不是你看多少书就可以的。尤其越到最后,你约会发现这一点。掌握这些书,说到底还是在打基础。
两本古书非常是非常难读,尤其是刚接触的人来说,消化起来就更不容易。《大全》工具书的性质略强,虽然不好读,从体例上还不难入手。不过需要“硬着头皮”罢了。神将、课体、干支,一块一块,一点一点,慢慢啃。这一点上,如果你前面接触的入门资料还算丰富的话,这些内容不过是一个重复,无非内容上更加丰富、行文上更加古朴。前面讲《御定六壬直指》,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大全》。今注的《直指》过后,《大全》应该也不难上手。
值得一提的是,《大全》虽然有了现代的版本,不过现在版本,就我个人感觉,不能令人十分满意。点名说一说华龄。华龄出版社在易学术数学书籍的整理出版上做了不小的工作,涉猎的范围上很全面,装帧也很精美,但是,也可能就是因为工作量大的缘故,它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严谨严密,错字、错误太多,有些错误甚至很低级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买了盗版。十分影响阅读效果。我个人买来的华龄的书,也就《大全》看了一部分,其他基本看了别的本子,买来基本放在书架上,纯属收藏了。
至于《指南》,这是一本难得的又全面又有深度有诚意的一本壬书。它跟《大全》体例不同,各种知识点,除了具体课例,多数是以赋文的形式出现。古人惜字如金,更知道书籍、文字的局限,所以很多时候,点到为止。赋文就很明显地体现这一点。所以注解就比较重要。我的建议是,可以多看几个版本。《指南》这类书,看一遍是不行的,多个版本,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重复,可能注解内容有差别,但至少原文的内容我们可以做到有效的熟悉。另一方面,所谓兼听则明,也是相互补充、相互调剂。而且一个本子看好几遍,如果没有时间的间隔,相信是很难做到的。现在指南没有见到像样的出版版本,大概这部壬学大书,通过现代排版实在不衬字数,出版不了。比如我想出本易学随笔,算了算,至少也得十几二十万字才好拿出手呢。好在网络及现实中已经有不少有心人做了工作,注解版本还算丰富,这是令人欣慰的。
我见过做的最好的,还是杨春义先生做的本子,可惜,只有半本。说来也很有趣,杨先生视频做一半,《指南》做一半,后来六爻视频又是一半。这一点跟胡适挺像的。胡适有个外号,叫半部先生,杨老师看来要做胡适第二了。——这话我可没跟别人说起过。呵呵。
七、《课经》
《课经》在大全里有,不过我想有必要把它单点一下。因为我在这上面吃过亏。
就六壬结构、格局上的知识内容,一看毕法,二看课经。一开始学毕法,课经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造成基本知识背景的一大遗漏,后面的学习进行的就不顺利。因为古书的很多内容,还是会出现课体。六壬判断课体虽然分量未必见得大,但是一旦出现往往就是关键。譬如我有一次算某女生对象的年纪,出现的是间传课,我就判断说,两个人可能是隔年,果中。
《课经》的是个基础性的东西,难点在于记忆。就好比ABCD,九九乘法表一样。内容没有什么窍门,死记住就行。好在很多内容,事实上毕法中已经出现了。特有的、有有些难度的东西,只有很少一部分。比如九丑、二烦、天寇等等。多数还是跟毕法相关,甚至不用课体也一样使用,知识它从课体的视角,换了个说法而已。而学习课体,一方面在于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就像前面提到的,古书中时不时要提到、用到,即便说法不一样,我们如果要跟古人达成对话,还是要知道他在说什么才行。
另外值得提示的是,杨春义先生的《毕法88讲》中,课经的内容已经提到了。这是我学课经同事,回看毕法视频才发现的。我个人则做了一个简明表格,免于每次翻书,方便记忆。该表将另外行文。
八、其他六壬经典。
这一部分,大概就是一个书单就可以解决问题。
《壬归》《壬窍》《玉连环》《启蒙》《琐记》《辑要》《粹言》《类聚》《金蛟剪》《神定经》《说约》《经纬》……
正如开篇所说,船装六壬,车载遁甲。六壬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读书就是其中大项。壬书可谓五花八门,本本都有特点,本本都有别的书没有的东西。说句不太恰当的,凡是能找到的壬书,看就是了。
不过也不必过分紧张。第一,请相信古人的书,多数跟现在不是一个概念。很多书籍,古本可能很厚很多大,用今天的排版方式,基本就没几页纸。很短的。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些有点篇幅的文章。壬书繁多,印成古代的版本,甚至竹简什么的,可不是得车载船装么。但是你用今天的方式,可能就真没多少内容。我估摸着应该不会比我大学时候读的字数的总和多。
第二,壬书虽然内容丰富庞大,不过就书中内容说,讲实话,很多内容是相似乃至重复的。有道是天下壬书一般抄,可见其中水分。我们要看,也要看其中有特点,有独到见解的东西,所谓干货。要找这类干货,就需要我们首先把基础打好,有能力去鉴别那些是水分。水分的东西就可以一带而过,没必要在上面浪费太多时间,顶多做个知识巩固。
至于什么时候去读,完全没必要专门拿出时间去把他们一股脑干掉。在毕法、课经的学习以及闲暇过程中,不断穿插我想回比较好。他们多数就是一些感悟式的文章。如同我现在做的工作,是可以当散文来读的。而且,古人的文风也很有趣,有些就是一些赋文、散文、诗歌,这是今人作这类书很难做到的。阅读过程,也算是古文鉴赏,增加艺术修养的过程。
九、《六壬精解》
人说读书有读厚和读薄的过程。刚开始了解的少,入门,要从简单的入手,读的都是浅显的薄书。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入,读的书就会慢慢变厚。然后从这些厚书中找出重点,做出总结,就又是个读薄的过程。在第二个读薄的过程中,我推荐曹福倞、张月明的《六壬精解》。
虽然读薄,这本书却并不薄,全书700多页。是六壬内容的大综合,大梳理。某种程度上,他是现代人写的《六壬大全》。我个人认为,他比大全还要好。它按照六壬的机理,列出纲目,然后将重要的书籍内容进行剪裁编排,不列其中。在读这本书前,请务必读一下他的序言和目录,我想这对你头脑中六壬知识的洗牌梳理,会有很好的帮助。
学壬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知识非常零碎。书与书之间,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实在想拿的时候不知道在哪儿。这跟古代的文化、学科发展是一个道理。学科本身发展的时候,一定是散的,不成体系的。而待发展成熟以后,又一定会有一个总结整理的过程。《本草纲目》《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是如此而来。通过之前的壬学积累,需要把这些知识点像整理档案一样在脑子里存起来,需要有这么一本书做一个文件柜似的模型。内容上它不见得新颖,但编排上一定要完善。《六壬精解》出自上八九十年代的产物,非常有当时的治学精神。踏实、诚实、老实、细致,不虚浮、不灌水。
在书本上的壬学理论学习过程中我个人把这本书当做压轴,一是把脑子里的东西重头到尾整理一遍,二是有了这根轴,再往上加别的东西,就不会毫无目的,东倒西歪,自己似乎更明白想要什么了。比如课经,就是我在它的补充和提示西下,下决心做了二遍加工。
另外,虽然我把它压在最后,但整本书在学习中却是可以随时拿来翻一翻的。它是很好的理论书,也是很好的工具书。
十、《六壬集应钤》
六壬集应钤是一部大书。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到现在还没有完整的现代版本出现。就我知道的,最近有网友在做手工录入的工作,除了表示表示精神可嘉十分佩服之外,我也表示担忧。因为这个工作曾经有人做过,都半途停下来了。可见这不是个小工程。
明、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梳理的高峰。《集应钤》是带有明显的当时的学术风尚。如果说《大全》《精解》是按六壬机理编排,那么《集应钤》则旗帜鲜明得将六壬720课作为自己的体例和纲目。720课6甲子,六甲子60日,一日12课。每一颗从盘局、四课三传、课体,而后各种经典资料,如毕法、断案、玉连环等断法、案例依次罗列,内容几乎应有尽有。编者没课之后留有空白纸,一来编者自己增补案例,也为后来人留下空间,表示无穷尽之意。这也让集应钤成了一本永远的残卷,为其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
《大全》《精解》与《集应钤》构成了六壬学习过程中的合纵连横。牵着将六壬的理论知识按其内容归纳,集中而章节式呈现,而后者则将这些内容打碎,放到具体的一课一课当中去,以真实的案例进行演示。看《集应钤》,会很大程度地增加对六壬课的感性认识。即便简单的定位、生克关系,在脑中也是有形象,不是一些简单理论的空壳子。增加体验、化解纸上谈兵,让已有的知识在脑子里活起来,在这方面,它绝对是一套好书。因为生动,也让它与《御定六壬直指》下册一类的查表式编排,有本质的区别,也高明、不易得多。
书很大,读起来费时费力是必然的。自然也是非常考验学者毅力和决心。我读这本书,前前后后一遍下来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当然不是全天候地看)。书中内容,理论内容,不少重复。比如一个重审在这一课中出现,在下一课它也要提。然而它又像一颗大树一样,你不知道哪个支长,哪个支短,哪个脉络上拐多少弯。也许一个知识点就在某本书的某一课出现了,那它就在这本书的相应课中。所以读这本书,你很难投机取巧,尤其第一遍,只能一点一点来。也就重复内容,多少可以看快一些。
我看这本书,从甲子部分开始,进行到第二部分的时候效果就很明显了。那是很令人兴奋的,有种找到感觉的滋味。那一段时间也很奇怪,基本算什么准什么。自己现在回想,大概就是所学的东西丰满起来,生动起来了。画龙点睛,不过如此吧。也许有天分的人未必需要下这个苦工,不过,个人觉着,还是值得的。
十一、其他术数学书籍。
易学、术数学在中国的历程虽然比较坎坷,不过千百年的发展,也发展处多种多样的方式、流派。八字、六爻、斗数、奇门、梅花以及风水等等,万流归宗,他们都是伟大的周易哲学思维以及中国文化孕育的出来的奇葩。它们之间,存在具体操作方法上的不同,不过基本精神内核,以及原理,是共通和一致的。而他们的不同,给我们提供了比较以及清晰认识他们的可能。
经常有人及书籍在介绍本自的测算方法时,往往夸下海口,要么什么第一,要么什么之最。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大六壬算人事很牛,算运势就是不如八字直接具体且清晰。八字测运势行,一到具体事儿,怎么也不如六壬精细。并且,你还得看是谁来算。梅花简单吧?你要是邵雍来算,那就不简单。
所以,还是收起那些不必要的傲慢自大。要清晰地认识本自的方法,还需要一个比较。通过比较去更加明确方法的特点。同时方法和方法之间,也可以形成交流和借鉴。而且,某种程度上能帮助本自方法的成长。
据我所知,不少六壬学者,同对奇门有所了解或研究,成长很快。我个人则是因为六爻和八字,六壬学习中受到不小启发。有些时候,一种方法遇到瓶颈,换一种方法,一是换换头脑,做个调剂休息。另一方面,也是寻求突破的途径。此路不通绕道走,是周易思维的一大特色。在不同方法的相互交流借鉴上,也体现这一点。
十二、其他书籍。
六壬是我们古人创造出来,对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模仿的模型,是对万事万物的极端浓缩和抽象。而预测中则是把这些抽象的框架、模型,做出解释和还原,让这些骨骼、框架变得丰满、灵活起来。这就需要学者不但要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还要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联想、发散思维,以及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背景。从这个角度,如果想要达到壬学的高水平,必须是一个杂家。生活中的任何事,任何学问,都是可以是壬学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储备。
而就壬学本身来说,要深刻领会壬学乃至易学精神,中国古典文化内容,都是很好的素材。比如,中医。医卜同源,占卜和中医是有血缘关系的。而且占卜中就有专门的门类去研究疾病。中医中的最具实质性的辩证思维,占卜中同样适用。研究易学,需要接触一些中医的东西,未必说也要成为中医的专家,但中医中的一些思维、典故,绝对是对易学有裨益的。再比如,武术、书法。我本身体质不好,武术我肯定是不行的。但是由于电影的关系,接触了一些关于太极、形意拳的东西,猛然发现,跟易理也是相同的。至于书法,古人以白纸黑字,舞文弄墨,本身就时刻体现阴阳理论的辩证。在联系六壬理论,一下开悟不少。再比如文学,古代诗文,都透露着古人的思维方式。很多文学大家,本身就是易学大家。比如张衡,比如苏轼。古代文论,其实是很多就是易学思维的变相表达而已。
选取与自己爱好先关的书籍和领域进行触类旁通,一方面进行调剂休息,另一方面对思维的开悟,绝对是有帮助的。
除此壬学、易学之外,广泛涉猎其他书籍,深入生活,是必不可少的。我个人很难想象,一个人闭门造车,什么也不接触,仅凭一点理论框架就可以预测得百发百中,什么事儿都想得到。事实上,实际预测中,理论的东西并不难,比如神将、定位、生克制化、之类,难就难在去跟实际中的人、事去对接。这就很能考一个人的气度、智慧了,是不是高手,很大程度上,我认为,在这儿。
以上是我结合个人经历,选取和总结的一些学壬的阅读书目和经验感悟。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也恳请方家批评指正,不吝赐教。因为,我个人也还在不断学习中,需要不断矫正、进步。
易德居网是专业周易文化网站,我们所提供关于六壬资料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大家查阅到相关内容。我们也尽可能提供更加全面资料,在你的生活中能起到一定帮助,你对于本文所讲六壬资料相关内容比较满意,请你关注易德居网,我们随时提供你所需要的资料。你也可以随时查看易德居每天更新资料。